第12章 活字印刷术和梦溪笔谈(第2页)
毕昇叹了口气:"可惜没人信啊,书坊老板说我这是'歪门邪道',不如雕版看着气派。"沈括拍拍他的肩膀:"别怕,我给您写'测评报告'!"于是在《梦溪笔谈》里,沈括详细记录了活字印刷的步骤,还加了批注:"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意思是:印少了看不出优势,印多了才叫快!
沈括的《梦溪笔谈》就像北宋版的"知乎",里面全是硬核干货。比如他记录了磁偏角现象:"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比欧洲早了几百年发现指南针不是正南正北的。他还解释了彩虹的成因:"日光照之,则为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光的色散"。
最绝的是他发明的"隙积术"。有次他去仓库,看见管理员在数陶罐,一层一层堆成金字塔形,数了半天还数错了。沈括琢磨出个公式:"上底宽a,长b;下底宽c,长d;层数n,则总数= n/6[(2b+d)a + (2d+b)c]。"这其实就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比欧洲早了六百年。
沈括还特别关注民间发明。除了毕昇的活字印刷,他还记录了水工高超的"三节压埽法"——用分段的埽体堵黄河决口,以及木工喻皓的《木经》——古代建筑手册。他在书里说:"技艺之精,未必出于士大夫,民间自有高人。"这在重文轻武的北宋,可是相当超前的观念。
沈括不只是科学家,还是个政治家。他曾出使辽国,靠着地图和数学知识,把被辽国侵占的土地又要了回来。他还参与了王安石变法,负责整理农田水利,发明了"淤田法"——利用黄河淤泥改良盐碱地。但也因为变法,他得罪了不少人,有人骂他"科学怪人乱政"。
最戏剧性的是他和苏轼的"爱恨情仇"。乌台诗案时,沈括是举报苏轼的人,他拿着苏轼的诗稿,逐条批注"黑料"。但后来他又很佩服苏轼的才华,在《梦溪笔谈》里记录了苏轼的"透光镜"研究——这种镜子能把背面的花纹投影到墙上,沈括猜测是"铸造时冷却速度不同造成的",虽然没说对,但思路很超前。
晚年的沈括隐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专心写《梦溪笔谈》。他在园里挖了个池塘,养了各种动植物,整天拿着放大镜观察。有次朋友来拜访,看见他蹲在池塘边看蝌蚪变青蛙,一蹲就是半天,忍不住说:"存中(沈括字),你都六十岁了,还跟个小孩似的!"沈括哈哈大笑:"科学这事儿,就得有颗童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