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王安石变法图强(第3页)
司马光废除新法倒是干脆,但他也没拿出更好的办法。比如免役法废除后,百姓又得轮流当差,以前交钱就能免役,现在不仅要出力,还得自己贴钱。
更糟糕的是,哲宗亲政后,又想起他爹的新法,重新启用章惇、蔡京等人,把旧党又狠狠收拾了一顿。从此北宋朝堂陷入"翻烧饼"模式——新党上台整旧党,旧党上台整新党,来回折腾了几十年。到了徽宗朝,蔡京打着变法旗号,实际上搞独裁统治,把北宋王朝彻底拖进了深渊。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像一块巨石,在历史长河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平心而论,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他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解决北宋的统治危机。他的很多措施,比如青苗法、市易法,其实就是国家宏观调控,放在今天也是常用手段。
但问题出在执行层面。北宋的官僚体系已经腐败透顶,再好的政策经过这帮人之手,也会变味。比如青苗法,本来是低息贷款,结果成了官员捞钱的工具;募役法本来是便民措施,结果成了苛捐杂税。正如南宋学者陆九渊说的:"王安石变法,非不善也,特其人不行尔。"
更严重的是,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争,彻底撕裂了北宋的政治生态。以前朝堂上也有分歧,但大家至少还讲点规矩,变法之后,两党互相倾轧,无所不用其极。苏轼在《晁错论》里写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北宋就是这样,表面上还是大一统王朝,实际上内部已经被党争蛀空了。
靖康之变后,有人总结北宋灭亡的原因,很多人把账算到王安石头上。比如朱熹说:"王安石变法,群奸竞进,天下大乱,以致靖康之祸。"但也有人替王安石叫屈,比如梁启超写《王荆公》,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说变法失败是因为"小人当道,君子道消"。
不管怎么说,王安石变法就像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悲壮实验。他像一个堂吉诃德,拿着变法的长矛,冲向北宋王朝这头腐朽的巨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天空。正如他在《登飞来峰》里写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份勇气,这份担当,足以让后世铭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