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6章 澶渊城箭射帅旗 寇准力主天子征(第3页)

“万岁!万岁!”澶州城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真宗从城垛后探出头,看见辽军仓皇后退,不由长出一口气,瘫坐在地,对寇准说:“寇相……真乃朕的社稷之臣也!”

寇准望着城下混乱的辽军,脸上却没有笑意。他知道,萧挞凛之死只是暂时挫败了辽军的锐气,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萧挞凛的死讯传到辽营,萧太后恸哭失声。这位纵横沙场的女政治家知道,继续攻城只会徒增伤亡,于是秘密派使者前往宋营议和。

真宗得知辽人求和,立刻召集群臣商议。王钦若立刻奏道:“陛下,天赐良机!辽人丧师折将,正是议和的好时机,不如……”

“王大人又想说什么?”寇准冷冷打断,“如今我军占优,正该乘胜追击,收复燕云十六州!”

真宗看着寇准,又看看王钦若,心中犹豫不决。他想起父亲两次北伐失败的教训,实在不愿再动刀兵。“寇相,”他缓缓道,“连年征战,百姓困苦,若能议和,也是好事。”

寇准还想再争,却被真宗摆手制止。最终,宋朝派曹利用为使者,前往辽营谈判。临行前,真宗对曹利用说:“每年送些金帛给辽人无妨,只要能罢兵,百万之内都可答应。”

寇准则将曹利用叫到一边,低声道:“虽有圣旨,但你若答应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头!”

数日后,曹利用回到澶州,真宗正在用膳,急忙召见。“怎么样?”真宗迫不及待地问,“给了多少?”

曹利用伸出三根手指。真宗以为是三百万,惊道:“太多了!”

曹利用忙道:“陛下息怒,是三十万,每年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真宗长舒一口气,笑道:“太好了,三十万就能换来太平,值得,值得!”

消息传出,澶州城内一片欢腾。真宗亲自登城,宣布议和成功,宋军山呼万岁。寇准站在城楼上,望着辽军拔营北撤,心中却沉甸甸的。他知道,这“澶渊之盟”虽换来了和平,却也开了岁币求和的先例,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御驾南返的路上,真宗的心情好了许多。他想起在澶州城楼上的惊险一幕,仍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王钦若跟在一旁,低声道:“陛下,寇准此次力主亲征,如今又促成和议,恐怕……”

真宗沉默不语。他知道寇准功高震主,威望日增,这让他这个天子感到不安。“王爱卿有话直说。”

王钦若凑近一步,轻声道:“陛下可知,澶州之役,寇准是把陛下当成了‘孤注’啊!若辽军破城,陛下岂不是危在旦夕?”

“孤注一掷?”真宗猛地停下脚步,脸色变得难看。他想起寇准在城楼上那坚定的眼神,想起他说“后退者斩”时的威严,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寒意。

回到汴京后,真宗对寇准的态度渐渐冷淡。他开始重用王钦若等主张议和的大臣,而寇准则被渐渐排挤出中枢。不久后,寇准被罢去宰相之职,出知陕州。

而在辽国,萧太后将萧挞凛厚葬,随后开始整顿内政,与宋朝维持了百年的和平。澶州城头的那声弩响,不仅射落了辽军的帅旗,也暂时射散了宋辽之间的战火,为北宋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只是,当后世回望这段历史时,总会想起那个雪夜,寇准在垂拱殿上力排众议,力主天子亲征的场景。他那如铁般的意志,不仅守住了澶州城,更守住了一个王朝的尊严。而那每年三十万的岁币,如同一个沉重的砝码,压在了大宋的天平上,直到百年后,才显出它真正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