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马殷据楚兴农商(第2页)
马殷采纳高郁"令民自造茶"的建议,废除唐代官营茶政,允许百姓自由种植、加工茶叶。他在潭州设立"回图务",专司茶叶贸易,派商队携带茶帛前往中原、江淮,换取丝绸、战马和食盐。《十国春秋》记载:"殷令民采茶以易茗,还易战马,于时属邑居民,旧不种茶,悉令种之,由是湖南茶殖甲于天下。"
最具创见的是"以茶易盐"政策。马殷与江淮的吴国达成协议,用湖南茶叶换取淮南食盐,再将食盐转售岭南、巴蜀,从中赚取巨额差价。这种三角贸易使楚国"岁收茶利凡百万计",潭州、朗州(今常德)成为南方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商足迹遍布汴洛、扬州。
马殷见湖南多山田,不宜种稻,便下令"民有田者,悉令种桑养蚕"。他推行"输绢代钱"的赋税政策,百姓可用丝绸绢帛代替货币缴税,此举极大刺激了桑蚕业发展。天宝年间,潭州每年上缴的丝织品达十万匹,长沙窑的瓷器上开始出现桑蚕纹样,反映当时纺织业的繁荣。
为解决灌溉问题,马殷组织民力疏浚灵渠,修复南洞庭湖的堤垸(yuàn)。在朗州修建的"槎头堰",可灌溉农田万余顷,使沅江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资治通鉴》记载:"殷劝课农桑,开置屯田,湖南民富物丰,境无兵革。"
马殷鉴于铜钱稀缺,听从高郁建议,铸造铅铁钱币流通于境内。这种钱币体大值低,"百钱不及唐之一钱",却巧妙促进了本地商业。《新五代史》记载:"湖南地多铅铁,殷用高郁策,铸钱以境内,而以铜钱市易中原,故能以境内所余易天下百货。"
铅铁钱的特殊作用在于防止财富外流。外地商人来楚贸易,需将铜钱兑换成铅铁钱,离境时又需将铅铁钱换成货物,这就迫使商人必须购买楚地土产。马殷借此推动了长沙窑瓷器、岳州漆器、衡州朱砂等特产的外销,潭州因此成为"江淮商旅,辐辏云集"的商业大都会。
马殷统治时期,潭州城经历了大规模营建。他扩建城墙,开设十二座城门,其中南城门"碧湘门"高逾三丈,上建城楼可俯瞰湘江。城内修建"天策府",府内"楼阁壮丽,庭园秀美",集政务、军事、文化功能于一体。据《湘城访古录》记载,天策府内的"九龙殿"以沉香木为柱,金砖铺地,悬挂二十四面宝镜,夜晚不燃灯烛而光明如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