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4章 柴荣英主振乾坤(第2页)
此时,偏将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怎敢贪生?"他身先士卒,带领两千精兵从侧翼突袭,北汉军阵脚大乱。混战中,北汉枢密使王延嗣被赵匡胤一枪挑落马下,契丹骑兵见势不妙,仓皇逃窜。此役,周军斩首万余级,缴获辎重无数,彻底扭转战局。
战后,柴荣展现出雷霆手段。他当众斩杀樊爱能等七十余名逃将,连求情的老臣都被杖责。《册府元龟》记载,行刑那日,汴梁城外血流成河,三军将士无不战栗。经此一役,"将不知兵"的积弊被一扫而空,周军战斗力直线飙升。
高平之战的胜利,让柴荣信心大增。他在皇宫内立下石碑,刻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东都事略》)。为实现目标,他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经济上,他下令清查隐田,将豪强藏匿的百万亩土地分给百姓;兴修水利,疏浚汴河、五丈河,使漕运畅通无阻。《文献通考》记载,显德三年(956年),汴梁周边的荒地开垦率达七成,粮食产量翻了一番。文化上,他重建国子监,亲自选拔学者校订《礼记》《周易》等经典;还组织编纂《大周通礼》,试图重建社会秩序。
最具争议的是"灭佛运动"。显德二年(955年),他下诏拆除寺院三万余所,令六十万僧尼还俗。有人进谏:"佛祖会降罪。"柴荣拿起铜佛笑道:"若佛祖真有灵,为救百姓,降罪于我又何妨?"(《资治通鉴》)他将佛像熔铸成铜钱,缓解了钱荒,却也在佛教史上留下了"三武一宗"灭佛的争议。
显德二年(955年)冬,柴荣将目光投向富庶的南唐。他召集众将,在沙盘上推演:"南唐虽强,但水军分散在长江沿线。若先取淮南,断其漕运,必能破之。"(《旧五代史》)为打造水师,他在汴梁城西开凿"讲武池",日夜操练水军;又命工匠制造楼船战舰数百艘,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水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