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7章 龙阙纳谏开盛世,贞观垂范耀千秋(第2页)

您道这魏征是何模样?他生得方面大耳,眉如卧蚕,头戴进贤冠,身穿青色朝服,虽已花甲之年,双目却炯炯有神。最奇的是他说话时鼻音极重,每言必带“咳”声,却字字如金石落地。此刻他展开图谱,上面画着灾民啃树皮、卖儿鬻女的惨状,看得李世民眉头紧锁。

“陛下,”魏征又道,“闻陛下欲修洛阳宫,此乃劳民伤财之举,望陛下以隋为鉴。”李世民闻言不悦:“朕修宫室,乃皇家体统,与百姓何干?”魏征立刻顶了回去:“隋炀帝大修宫殿,民怨沸腾,陛下忘了?当年陛下兵临洛阳,曾下令毁其宫殿,今为何自食其言?”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连房玄龄都替魏征捏把汗。不料李世民忽然起身,走下龙椅,扶起魏征:“爱卿所言是也。朕险些重蹈覆辙!”当即下旨:停修洛阳宫,开长安、洛阳官仓,赈济灾民;免关中两年赋税。满朝文武见状,尽皆拜服。

又有一次,李世民欲亲征高句丽,魏征力谏:“陛下承隋末大乱,民生未复,若再动干戈,恐蹈隋炀帝覆辙。”李世民不听,魏征竟当廷痛哭:“陛下若不听臣言,臣死不瞑目!”李世民拂袖而去,次日却下令取消亲征,并赐魏征金盆洗手,笑道:“朕怕了爱卿的眼泪,罢兵便是!”

据史载,魏征在贞观年间共进谏二百余事,多被采纳。李世民曾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正是有此纳谏之君,方有贞观之治的根基。

贞观四年,河内发生一起盗案,有百姓联名状告县令包庇盗贼。李世民命大理寺卿孙伏伽彻查,不料查出县令竟是自己的表叔。孙伏伽犯难,李世民却道:“法者,天下之法,非朕一家之法。”下令将表叔杖责八十,革职为民。

您道这孙伏伽是何许人?他本是隋朝小吏,归唐后敢言直谏,是贞观朝有名的“铁面法官”。此日升堂审案,见被告是皇亲国戚,却毫无惧色,惊堂木一拍:“唐令曰:‘盗者,赃满三匹者死。’你包庇盗贼,按律当连坐!”那县令还想狡辩,孙伏伽掷出物证——竟是他收受盗贼的十两黄金,当即哑口无言。

此事传开,百姓皆称“贞观法严”。更有甚者,贞观六年,李世民亲录囚徒,见三百九十名死囚皆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竟下令全部释放,约定次年秋来就死。次年九月,死囚皆如期而至,无一人逃亡。李世民感其诚信,尽皆赦免。此事被载入《贞观政要》,号为“死囚归狱”。

贞观法治最妙处,在于“恤刑慎杀”。李世民下令:“凡死罪,虽下令处决,仍需五覆奏。”(注:死刑需五次上奏)又亲撰《贞观律》,将隋律中的死刑条目减少一半,徒刑、流刑也多有减轻。时有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因带刀入宫,按律当斩,李世民却道:“无忌误犯,非故也。”改为削职为民,流放岭南。

正是这“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治世理念,使得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据《通典》记载,贞观四年,全国仅判死刑二十九人,米价降至斗米三钱,牛马遍野,百姓行旅不带干粮,皆可沿途取食——此等治世景象,亘古罕见。

贞观三年,李靖率十万大军北击突厥。雪夜之中,李靖亲率三千精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出发,奔袭千里,直捣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您道这李靖如何用兵?但见他:

头戴银狐帽,身披玄狐裘,胯下“的卢”马,手中亮银枪。面如寒玉,目似朗星,虽已花甲之年,骑在马上却如少年般矫捷。雪片落在他肩头,片刻便凝作冰晶,他却视若无睹,只盯着前方的突厥营寨。

将军,突厥营中有火光!”亲卫禀报。李靖冷笑:“颉利必以为大雪封山,我军不敢来犯,此刻定在帐中饮酒!”下令:“人衔枚,马摘铃,分左右翼包抄!”三千骑兵如黑色闪电,冲入突厥营寨。突厥兵从睡梦中惊醒,只见唐军刀光如雪,喊杀声震得雪地都在发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