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21章 哥舒翰守关悲剧(第3页)

安禄山听了很高兴,封他为“司空”,让他住在洛阳的官邸里。哥舒翰果然写信给驻守各地的唐军将领,劝他们投降。但将领们回信痛斥他:“你身为国家重臣,却屈身事贼,还有何面目见我们!”安禄山见哥舒翰失去了利用价值,便将他囚禁起来。

至德二年,唐军收复洛阳,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兵败逃亡,临走前将哥舒翰等被俘的唐朝官员全部杀死。《新唐书·哥舒翰传》记载:“安庆绪败,杀翰于洛阳。”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铁门将军”,最终落得个晚节不保、身首异处的下场。

七、历史长河中的反思:悲剧背后的多重成因

哥舒翰的悲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唐玄宗的昏庸多疑,被杨国忠蒙蔽,强行下令出战,直接导致了潼关失守。其次是杨国忠的私心作祟,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不惜牺牲国家利益,陷害忠良。再次是哥舒翰自身的妥协,他明知出战必败,却不敢违抗君命,最终晚节不保。

《旧唐书》评价道:“翰善用兵,而晚节不终,何哉?盖忠义之心不固,而受制于君相也。”《新唐书》则说:“翰之败,非战之罪,君相之过也。”在民间传说中,哥舒翰的形象更加复杂,有的说他是被部将出卖,有的说他投降后仍心系唐朝,暗中帮助唐军,这些都为他的悲剧增添了几分悲情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哥舒翰虽然兵败,但他镇守潼关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唐玄宗能够信任他,坚持固守,安禄山叛军很可能会因为后勤断绝而崩溃。正如后世史学家所指出的:“潼关之守,乃安史之乱的转折点,惜乎君相不察,致成悲剧。”

八、千年之后的警示:将相合心的治国之道

哥舒翰的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它告诉我们,君臣之间的信任是治国之本,将相之间的和睦是安邦之基。如果唐玄宗能够信任哥舒翰,杨国忠能够以国家为重,或许安史之乱的历史就会改写。

从“哥舒夜带刀”的战神,到兵败被俘的降将,哥舒翰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缩影。当我们今天重读这段历史,仿佛还能听到潼关城下的呐喊,看到灵宝西原的硝烟,以及那位铁门将军无奈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