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8章 李白醉草吓蛮书

一、金銮殿上的醉客:翰林待诏的狂生

天宝元年的长安城,金銮殿的琉璃瓦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殿内熏香袅袅,唐玄宗李隆基斜倚在龙椅上,看着阶下那个白衣飘飘的身影,脸上带着几分玩味。此人正是刚被征召入宫的李白,此时他已四十二岁,却依旧是一副狂放不羁的模样,腰间的玉带松松垮垮,头发也有些散乱,显然是喝了酒。

“李爱卿,听闻你诗名满天下,今日朕有一题,你且试笔。”唐玄宗指了指旁边的案几,上面铺着雪白的绢帛,摆着徽墨端砚。李白打了个酒嗝,拱手道:“陛下有命,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只是臣酒后手颤,恐污了绢帛。”

“无妨无妨,”唐玄宗哈哈大笑,“朕命贵妃为你研墨,高力士为你脱靴,看你还能找出什么借口。”这话一出,旁边的高力士脸色顿时变了——他是堂堂骠骑大将军、内侍监,何时给人脱过靴?杨贵妃也有些犹豫,但见玄宗兴致正高,只好拿起墨锭,在砚台里轻轻研磨。

李白见状,也不客气,将脚往高力士面前一伸:“有劳高将军了。”高力士气得满脸通红,却不敢违逆圣旨,只好跪下身,解开李白的鞋带,脱下那双沾满酒渍的靴子。李白这才踱步到案前,提起狼毫大笔,饱蘸浓墨,在绢帛上笔走龙蛇,片刻之间,一首《清平调》已然写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玄宗拿过诗稿,反复吟诵,拍案叫绝:“好一个‘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爱卿真乃谪仙也!”杨贵妃看了诗,脸颊绯红,低声赞道:“此诗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高力士站在一旁,揉着被靴子熏得发疼的鼻子,心里却记下了这笔账——这便是野史中“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典故,出自《唐国史补》与《酉阳杂俎》等笔记小说。

二、蛮夷国书的难题:满朝文武的尴尬

李白在长安做了三年翰林待诏,名为“供奉翰林”,实则是唐玄宗的文学侍从。他陪着皇帝游宴赋诗,为贵妃填写歌词,看似风光,实则心中苦闷。他本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却只能做些吟风弄月的差事,常常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

这天,金銮殿上突然来了一群异域使者,为首的使者高鼻深目,穿着奇装异服,手里捧着一个镶嵌着宝石的金盒子。唐玄宗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卷用奇特种文字写成的国书。他遍召文武百官,竟无一人认识这文字,更别说翻译了。

“这是何方蛮夷?竟敢用此等文字上书?”唐玄宗眉头紧锁。中书令张说上前奏道:“陛下,此文字似是吐蕃国的古梵文变体,又有些像南诏的蛮文,臣等实在辨认不出。”旁边的鸿胪寺卿也说:“臣查了《西域图志》,未见此文字记载,恐是偏远小国新创的文字。”

就在满朝文武面面相觑之际,宦官高力士突然想起了什么,附在唐玄宗耳边说:“陛下,李太白曾游历西域,又通多国文字,或许他能认得。”唐玄宗眼前一亮:“快,传李白入宫!”

三、醉眼朦胧的笔锋:吓蛮书的传说

此时的李白正在长安城西的酒肆里喝酒,听说皇帝召见,醉眼惺忪地跟着宦官来到金銮殿。他看了看那卷国书,哈哈大笑:“陛下,此乃渤海国的文字,臣当年游历辽东时曾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