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姚崇灭蝗安民生(第3页)
姚崇晚年多病,辞去了宰相职务,但唐玄宗依然经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有一次,唐玄宗在打猎时遇到姚崇,便问他:“朕想提拔一个人当宰相,你看谁合适?”姚崇问:“陛下想用文臣还是武将?”唐玄宗说:“文臣。”姚崇又问:“陛下是想让他守成还是创业?”唐玄宗说:“守成。”姚崇想了想说:“那宋璟(jing)最合适。”后来,宋璟果然成了一代名相,继续推行姚崇的政策。
六、历史长河中的回响:灭蝗奇策的启示
姚崇灭蝗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资治通鉴》评价道:“崇之智,非过人者,正以遇事而敏,择善而从之,此其所以成功也。”意思是姚崇的智慧并不超常,只是遇事果断,善于选择正确的方法,所以才能成功。
在民间,姚崇被尊为“灭蝗神”。山东、河南等地的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每年蝗灾季节都会去祭拜,感谢他当年的救命之恩。有些地方还流传着“姚崇治蝗,蝗不入境”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反映了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姚崇的灭蝗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科学道理。现代治蝗常用的“灯光诱捕法”,其实就是源于姚崇的“夜中设火”之策。而他那种“以人为本,科学治灾”的理念,更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展现了古代贤相的智慧和担当。
当我们翻开《旧唐书》《新唐书》,读到姚崇灭蝗的章节时,仿佛能看到千年前那个奔走在田野间的身影。他没有被迷信束缚,没有向天灾屈服,而是用智慧和勇气,为百姓撑起了一片蓝天。在开元盛世的辉煌画卷中,姚崇灭蝗的故事,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理性和担当的光芒,照亮了中国古代治理灾害的历史长河。
千年之后,当我们谈论起古代的贤相能臣时,姚崇的名字或许不像魏征、房玄龄那样如雷贯耳,但他在蝗灾面前展现出的果断与智慧,却足以让他在历史的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治国之道,从来不是对着天灾磕头祈祷,而是挽起袖子,为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事——这,或许就是姚崇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