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狄仁杰智斗酷吏(第3页)
周兴得意地笑了笑,端起酒杯说:“这有何难?你找个大瓮(wèng),四周架起炭火,把犯人放进瓮里,看他招不招!”来俊臣连声称好,随即命人抬来一个大瓮,四周点上炭火,然后站起身,对周兴拱手道:“周兄,有人告你谋反,请你入瓮吧!”
周兴吓得面如死灰,立刻跪地认罪。这就是着名的“请君入瓮”典故,出自《资治通鉴》:“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来俊臣虽然扳倒了周兴,自己却也因作恶多端,引起公愤。万岁通天二年,他诬告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甚至想陷害皇嗣李旦,终于触怒了武则天。武氏诸王联合太平公主,向来俊臣发起反击,列举了他数十条罪状。武则天见状,知道来俊臣已是众矢之的,便下旨将他处斩。
来俊臣被斩那天,长安百姓倾城而出,争相到刑场观看。据《朝野佥载》记载,人们见他人头落地,纷纷冲上前去,“脔割其肉,须臾而尽”,连他的眼睛、舌头都被百姓挖出来泄愤。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酷吏,最终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
六、神探的遗产:千秋万代的明镜
狄仁杰在彭泽县令任上,依旧勤政爱民。当地遭遇旱灾,他上奏请求减免赋税,开仓放粮,救活了无数百姓。百姓们感恩戴德,为他立碑颂德。后来武则天再次起用他为宰相,他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为李唐王朝的复辟埋下了伏笔。
他任宰相期间,推举了张柬之、桓彦范等数十位贤能之士,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匡扶社稷的重臣。《旧唐书》称他“举贤为国,非为私也”,正是对他一生的最佳写照。晚年的狄仁杰体弱多病,武则天常常免去他的跪拜之礼,对他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这份君臣相知的情谊,在武周时期实属难得。
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李显复位,史称“神龙政变”。狄仁杰虽然已于此前去世,但他当年推举的人才在政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李显复位后,追封狄仁杰为司空,表彰他的忠诚与功绩。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又追封他为梁国公——“狄梁公”的名号,从此流传千古。
在民间,狄仁杰的故事被演绎成各种传奇。元代杂剧中有《狄梁公智斩武三思》,清代小说《狄公案》更是将他塑造成“神探”,断案如神,为民除害。这些文艺作品虽然加入了虚构元素,却反映了百姓对清官的向往、对酷吏的憎恨。
如今西安碑林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块《狄梁公碑》,碑文由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称赞狄仁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千百年过去,丽景门的阴云早已散尽,来俊臣之流也化为尘土,唯有狄仁杰的名字,依旧如明镜般高悬在历史的长廊里,映照出一个忠臣良相的磊落人生。
当我们翻开唐代的史书,那些关于酷吏的记载往往让人不寒而栗,但狄仁杰却如同一道微光,照亮了黑暗的牢狱。他用智慧战胜暴力,用坚韧守护正义,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机,也为后世留下了“智斗”的典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就像一棵顽强的青松,扎根于朝堂的土壤,任凭风雨摧残,始终保持着挺拔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