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5章 泰始开国(第2页)

(三)“三揖三让”的禅代戏码

按古礼,禅让需经“三揖三让”。曹奂首次下禅位诏时,司马炎“固辞不受”;第二次诏至,他“屏退左右,独泣于庭”;第三次诏下,他才“勉为其难”接受。这场表演被《三国志》粉饰为“谦光普照”,而《世说新语》则披露:司马炎私下对亲信说:“昔魏武(曹操)受汉禅,三让乃受,吾今亦当效之,非为让也,乃示威也。”(当年曹操接受汉献帝禅让,推让三次才接受,我今天也效仿他,不是真要谦让,是要向天下展示威仪。)

三、泰始登基:南郊圜丘的改元大典

(一)圜丘祭天的仪轨细节

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司马炎身着十二章纹衮冕,乘车至洛阳南郊圜丘(圆形祭坛,象征“天圆”)。据《晋书·礼志》记载,祭天仪式分为七步:

1. 燔柴告天:将玉璧、牺牲(牛、羊、豕)置于柴堆焚烧,以香气达于上天;

2. 宣读册文:太常卿捧册读曰:“咨尔晋王炎,昔者唐尧禅虞,舜亦命禹,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啊,晋王司马炎,从前唐尧禅位给虞舜,舜又任命禹,你的美德上达天庭,所以天命让你登位……);

3. 受玺绶:从太尉手中接过皇帝玉玺与授带;

4. 望祭五岳:面向四方遥祭山川;

5. 饮福酒:饮祭酒后分赐群臣;

6. 燎祭送神:再次焚烧祭品,象征神驾离去;

7. 改元大赦:颁布《泰始改元诏》,大赦天下,免除百姓一半田租。

(“圜丘”读yuan qiu,“圜”通“圆”;“燔柴”读fan chai,指焚烧柴堆;“册文”即禅位诏书,用竹简书写,故从“册”。)

(二)“白板天子”的谶纬传闻

野史中流传一则奇事:司马炎登基时,掌管玉玺的官员突然奏报:“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中,‘永’字左上角崩缺,似有‘永昌不永’之兆。”司马炎不悦,命人以黄金修补。更诡异的是,当他驾临太极殿接受朝贺时,殿上悬挂的十二幅帷幔竟无风自落,露出素白的墙壁。侍中张华为化解尴尬,急奏:“昔武王克商,帷幔坠而天命显,今陛下革故鼎新,‘白板’者,白为金德之色,正应晋朝金德王天下也!”(《搜神记》注:“白板天子”后成为典故,指登基时无玉玺或仪轨不全的皇帝,如东晋元帝司马睿渡江时,传国玉玺在北方,时人亦称其“白板天子”。)

(三)曹魏末帝的结局之谜

禅位后,曹奂被降为陈留王,迁居金墉城(洛阳西北小城,原为曹魏冷宫)。司马炎表面优待,允其“使用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上书不称臣”(《三国志·三少帝纪》),实则派禁军监视。民间传说曹奂曾作《潜龙诗》:“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司马炎闻之,命人送去毒酒,却被曹奂掷于地上:“吾知汝意,然魏氏待汝家不薄,何忍至此?”最终曹奂“忧愤成疾”而死,时年五十八岁(《魏氏春秋》称其“年逾耳顺,得以善终”,与民间传说矛盾)。

四、开国新政:泰始年间的治道与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