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40章 江东智者鲁子敬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陆口(今湖北赤壁)江雾弥漫。鲁肃扶着了望台栏杆,望着对岸关羽营寨升起的炊烟,手中羽扇微微颤动。副将吕蒙进言说:"如今关羽北伐襄樊,正是奇袭荆州的好时机。"鲁肃捂住嘴咳嗽,指缝间渗出鲜血,却仍坚定地说:"孙刘若决裂,曹操必将坐收渔利。"这位被《三国志》称赞"见解独到、远超常人"的谋士,一生在吴、蜀、魏三方势力间周旋,用看似妥协的策略,为东吴奠定了鼎立根基。

一、散财结义:豪族子弟的乱世抉择

鲁肃出身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的豪门大族,《吴书》记载他"身材魁梧,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擅长谋划奇策"。建安初年,天下大旱,流民遍地。周瑜率军前来借粮,鲁肃指着家中两座圆形谷仓(古代一仓可储三千斛粮食)说:"您若不嫌弃,愿分一座给你。"周瑜惊叹道:"子敬真是慷慨之人!"(《三国志》)这番举动不仅成就了二人交情,更展现出鲁肃"乱世应建功立业,而非做守财奴"的格局。

有人劝他:"如今天下大乱,应藏好财物自保。"鲁肃却感叹:"汉室衰微,四方动荡,这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时机,怎能像庸人一样守着钱粮?"(《吴书》)经周瑜引荐,鲁肃面见孙权,首次交谈便提出惊人论断:"汉朝已无法复兴,曹操也不能立刻铲除。为将军考虑,应先稳固江东,等待天下变局。剿灭黄祖,讨伐刘表,占据整个长江流域,进而称帝谋取天下。"(《三国志》)

这一被后世称为"榻上策"的战略,比诸葛亮"隆中对"早七年提出。核心在于放弃复兴汉室的空想,立足江东谋求帝业,为东吴政权确立了长远发展方向。孙权虽表面谦虚回应"只想辅佐汉室",实则将此策视为立国根本。

二、联刘抗曹:赤壁前后的纵横捭阖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刘琮不战而降。东吴朝堂上,张昭等人力主投降,称"曹操如豺狼虎豹,却托名汉朝丞相,挟天子征讨四方,难以抵挡"。鲁肃却趁孙权更衣时进谏:"刚刚众人的建议,只会误了将军。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但将军您不行。将军若投降,又能有什么出路?"(《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