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7章 吕布的反复人生(第2页)
三、白门楼之死:末路枭雄的最后挣扎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征吕布,围困下邳。《献帝春秋》记载了围城期间的荒诞一幕:吕布每日与妻妾饮酒解愁,甚至“令妇人上城防守,自将千余骑出战”。谋士陈宫建议“分兵城外,互为犄角”,他却因妻子一句“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守城”而否决。
城破前,吕布曾向部将投降,却遭拒。《英雄记》载其对部将说:“卿诸人断吾归路,今败,卿于何逃死?”部将反讽:“将军躬杀丁原、董卓,又背刘备,岂得谓义?”这句话,道破了吕布众叛亲离的根本原因。
白门楼上,吕布向曹操乞降:“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您担忧的不过是我吕布,如今我已臣服,让我率领骑兵,您率领步兵,天下不难平定。)曹操心动之际,刘备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彻底断绝了他的生路。《曹瞒传》记载,吕布临刑前大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这小子最不可信!)
四、野史解构:“三姓家奴”的民间想象
民间对吕布的评价,多以“反复无常”“有勇无谋”盖棺定论。元代《三国志平话》演绎其辕门射戟时,加入“布取箭,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正射画戟小枝”的神化描写,但笔锋一转,又借张飞之口骂他“三姓家奴”。这种矛盾的叙事,恰反映百姓对其复杂的情感:既叹服其武勇,又鄙夷其品德。
更荒诞的野史传闻见于《搜神记》:吕布死后,其赤兔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民间借此隐喻“马尚知义,人不如畜”。这种将人与兽对比的叙事,成为对吕布最辛辣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