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5章 老好人陶谦(第2页)
更致命的是内部背叛。下邳相笮融本是陶谦心腹,负责督运粮草,却在曹军来犯时“率男女万口,马三千匹”南下广陵,沿途烧杀抢掠。《三国志》讽刺其“大起浮屠寺,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表面崇佛,实则暴虐。陶谦识人不明的短板,至此暴露无遗。
三、托孤之谜:“非刘备不能安此州”的背后
建安元年(196年),陶谦病重,临终前对别驾麋竺(zhu)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除了刘备,没人能安定徐州。)这一遗言看似“让贤”,实则暗藏玄机。据《魏略》记载,陶谦诸子皆“懦弱无才”,而徐州豪族早已与刘备暗通款曲——陈登曾写信邀刘备:“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
陶谦的无奈,在于他既无力抵御曹操,又无法掌控徐州豪族。与其让徐州落入敌手,不如顺水推舟,将烂摊子交给刘备。但这一决定,也引发后世争议: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质疑:“谦真以刘备为贤,抑或不得已而为之?”
更具戏剧性的是,陶谦死后,曹操竟停止攻徐。《曹瞒传》记载,曹操对部下说:“老匹夫已死,徐州民心未附备,吾且缓图之。”这一态度,恰印证了陶谦“以死避祸”的苦心。
四、野史余波:“老好人”的身后争议
民间对陶谦的评价两极分化。说书人将其塑造成“仁德长者”,演绎“陶谦三让徐州”的义举;但文人笔记中,陶谦却多被指责“昏聩无能”。《九州春秋》记载一则轶事:陶谦曾误信方士之言,在彭城“建高台祭天,费钱千万”,百姓讥讽:“陶公祭天,不如救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