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4章 曹操盗墓产业链(第3页)
五、历史余响:盗墓文化的千年争议
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为杜绝“摸金”之风,下令薄葬并废除“发丘”官职。但《宋书·礼志》记载,西晋永嘉之乱时,民间盗墓贼仍打着“曹公称许”的旗号作案,甚至流传“摸金符”(仿造的校尉令牌)可避鬼驱邪。
后世对曹操盗墓的评价两极分化。支持者如《资治通鉴》称:“乱世无义战,曹公此举,实乃权宜之计。”反对者则如《廿二史札记》痛斥:“自古盗掘之祸,未有如曹氏之甚者!”有趣的是,近代考古发现,曹操本人的高陵采用“薄葬”,墓中仅存陶器、石牌,与他生前颁布的《终令》“不封不树,敛以时服”完全吻合,形成了“盗人墓而自薄葬”的荒诞对照。
结语
曹操的盗墓产业链,是乱世中最极端的生存选择。他将盗墓从民间勾当升华为国家行为,用死人的财宝养活活人,以破坏文明的方式延续政权。这一举措既暴露了人性在绝境中的扭曲,也揭示了乱世的残酷法则:当道德与生存冲突时,枭雄往往选择后者。而那些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珍宝,连同无数被盗掘的骸骨,最终都成了“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