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章 洛阳童谣案(第2页)
有个卖豆腐的老汉,吆喝“豆糟便宜卖”,被衙役当成“骂董卓”,活活打断了腿;太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诗经》,提到“董卓(灼)其华”,竟被株连九族。连宫中的乐师谱曲,都得先把曲谱呈给相府审核。一时间,洛阳城人人自危,连咳嗽声都不敢太大。
民间流传着更荒唐的事:有位老学究教孙子念书,翻到《春秋》里“董卓(灼)其文”,吓得赶紧把书烧了,边烧边念叨:“老祖宗别怪罪,咱惹不起董相国!”这事儿传到董卓耳里,他竟哈哈大笑:“还是读书人识趣!”
三、童谣背后:谁在操纵舆论?
表面看,童谣是百姓对董卓暴行的自发反抗,实则暗潮汹涌。《英雄记》透露,袁绍逃离洛阳前,曾密会颍川士人,商议“以童谣乱其心”。这些饱读诗书的谋士,深知底层百姓不认大字,便把反董口号编成儿歌,借孩童之口传遍大街小巷。
更微妙的是,童谣里的“何青青”,暗指被董卓杀害的何太后。士族阶层借此唤起旧臣对汉室的同情,而普通百姓则把对劫掠、饥荒的怨气,全融进了这句传唱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童谣最盛时,连董卓的西凉兵都私下嘀咕:“咱这杀人如麻的主儿,怕是真要遭报应。”
董卓并非不懂舆论的力量。他命人在城门张贴告示,称童谣是“妖民惑众”,还让文士编造新童谣:“董相国,救苍生,长安道,五谷丰。”可百姓哪会买账?这边衙役刚贴完告示,那边就有人在“五谷丰”下面添了句:“粮满仓,全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