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早餐众生相与盐枭大业(第2页)
一众人下桥时,道旁有衣着鲜艳的貌美彝族少女向众人兜售。“少爷,尝尝江川第一鲜的活虾冻吧”。少女笑语晏晏地冲着一眼就看出来是队伍中最有钱的王月生道。这个女孩子应该也是久历商海的,貌似不经意的一颦一笑,把王月生勾得心中一动,哪怕他已有美在侧,且昨夜和今晨刚......
者黑嫫对此倒毫不在意,反而像看笑话一样看着王月生。她已经了解王月生的口味了,呃,这里说的是对食材。面对姑娘玉手盈盈递过来的荷叶包,王月生毫不迟疑地接了过来,后面自然有小队长上来会账,还知心地多给了几文钱,姑娘在后面高喊“谢少爷赏”。
待王月生打开荷叶包,但见是一块灰白色、质地类似粗布的半固态块状物,闻了闻,一股腥气,舔了一口,差点没齁死。那边者黑嫫已笑得胸前波涛汹涌,喘不上气来。半天,止住笑,对王月生道,“别怪人家小姑娘,是你自己迷了心窍,以为是什么生鲜美味之物吧?”说着,详细给王月生介绍了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来,这东西并非王月生按后世概念理解的透明胶状虾冻,反而是粗粝块状,无现代虾冻的晶莹剔透;口感咸腥粗糙,需煮化后食用,非直接冷食。是渔民将活虾去壳去肠泥,取虾头、虾尾及虾肉捣碎成糜;加入抚仙湖沿岸盐井所产粗盐与少量白酒,揉搓去腥;将虾糜装入鱼鳞编织的漏网,悬挂于通风处沥水。虾糜静置数日后,盐分析出虾体胶质,形成半固态块状物,称为“虾冻”;虾冻呈灰白色,质地类似粗布,需敲碎后煮化使用。 虾冻切碎后加入野菜汤、腌菜汤中提鲜,是盐工与渔民的廉价蛋白质来源;盐析出的虾冻胶质被晒干成块,捣碎后外敷治疗渔民晒伤或皮肤溃烂。虾冻制作成本低廉,渔民将无法售卖的小虾加工为虾冻,弥补抗浪鱼等经济鱼类歉收时的食物缺口。很多盐商将虾冻作为“盐工特供”发放,每斤虾冻配给盐工抵作半日工钱。虾冻的盐分含量高达20%,便于长途运输,马帮常将其与普洱茶饼捆绑贩运至滇南。
王月生听了,自嘲地一笑,并不以为意,反而是对者黑嫫提到的抚仙湖盐井产生了兴趣。首先,是在他记忆中,抚仙湖一带并非云南重要产盐区,他记忆中的有名的盐井分别是:
黑井(后世禄丰县):以黑盐着称,产量占全省半数以上;
白井(后世大姚县):产白盐,质地细腻;
乔后井(洱源县):滇西最大盐矿;
磨黑井(普洱市):滇南盐业重镇。
第二,王家的盐矿一直是大伯那一房的子侄执掌。其实,除了广东和香港、南洋一带的医药产业是他这一房控制,王家的其他产业都是在他的叔爷,也就是云南首富王炽这一房名下。虽然各房都要按照成例,向“公中”,也就是族里交钱,但他非常不适合亲自去查看叔爷那边的产业,哪怕是为了调研。保持应有的边界感,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可以跟叔爷和大伯这边相处融洽的共识。所以,他还真的不太了解家里的盐矿是怎么经营管理的。
第三,盐和盐税在后世中国人心目中几乎毫无概念。但在封建时代的中国,盐和盐税却是老百姓和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和敏感的事物。历代民间造反势力中,大盐枭的身影不绝于史,而前世王月生这一路,盐贩的身影不绝于路,即可知这里面牵扯到了多大的利益。
他在后世调研过,盐税与鸦片税、田赋并称清朝末期“三大政”,是清廷维系边疆统治(如镇压缅北起义、缅甸勘界)的“救命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云南盐税更被用于支付庚子赔款。清代盐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约15%-20%,云南作为边疆省份,盐税虽不及沿海省份,但仍是中央财政的重要补充。1900年前后,云南盐税年收入约60万两白银,其中约30%解缴中央,用于边防军费、外交支出及官员俸禄。
云南财政70%依赖盐税、铜矿税和鸦片税。盐税支撑省内行政开支(如驿站维护、学田经费)及公共工程(如滇越铁路前期勘测)。盐税收入成为地方督抚与士绅争夺的焦点。例如,昆明盐道衙门与迤东道(驻曲靖)因盐税分成比例多次爆发冲突,甚至引发前年短兵相接的“盐税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