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竹园坝子与象鼻岭下(第2页)
这块碑记载的是元朝初年一次重要的边疆军事行动。至元廿三年,即公元1286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八百媳妇国指今泰国北部清迈、清莱一带的古国,泰语称“兰纳王国”(??????????????),因传说其王有八百位部落首领的妻子(“八百媳妇”)而得名,是泰傣族群建立的政权。
忽必烈继承蒙古帝国扩张传统,意图将东南亚纳入“宗藩体系”。1282年元军已征服缅甸蒲甘王朝,八百媳妇国成为下一个目标。控制八百媳妇国可打通云南至中南半岛的商路,获取象牙、宝石等资源,同时压制傣泰族群的联合抗元势力(如与麓川、车里等傣族政权的联动)。
1286年,忽必烈命云南行省右丞耶律忙古带率军南下,但遭遇热带丛林、瘴气导致军队减员;傣族土司据险游击,元军补给困难;部分部落受招抚,但核心区域未征服。元成宗时期再派刘深率军征讨,因横征暴敛引发云南民变(如宋隆济、蛇节起义),被迫撤军。
元朝始终未在八百媳妇国设正式行政机构,仅维持松散朝贡关系。征讨失败促使元朝调整策略,在西南推行土司制度,通过册封当地首领间接控制。但战争促进了云南与东南亚的商贸往来,马帮将普洱茶、盐铁输往清迈,换回象牙、犀角。
二人正聊天间,听得碑后窸窣作响,四个戴斗笠的背盐人正分食芭蕉叶裹的冷饭。者黑嫫的银镯忽地砸向岩壁,惊起岩燕纷飞:"这糯米饭掺了三分观音土,小心坠得走不动道。"背盐人低头疾走,斗笠边缘露出半寸发辫——分明是汉人伪装的白夷。
当地人口中的白夷,其实就是后世的白族,当时也称“僰人”、“白人”,汉化程度较高,语言、服饰与汉人易混淆,是汉人伪装成西南少数民族时的首选。明代《滇志》载:“白人言语服饰略同汉人,故奸民多冒之”。清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策略,部分土司辖区的赋税较汉地更轻。汉人有些伪装成白族(或彝、傣等)逃避苛捐杂税或兵役。
到了清朝中后期,云南汉人移民增多,但部分边疆地区(如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土司辖区享有“自治权”,汉人若冒充傣族,可规避清廷的苛捐杂税和兵役。例如,普洱茶贸易兴盛时期,部分汉商通过“入籍傣族”取得茶山经营权。还有就是汉人移民常因开垦荒地与傣族发生冲突。假扮傣族可减少纠纷,甚至通过联姻融入当地社群。如《普洱府志》记载,道光年间已有汉人以“傣族身份”承包车里(后世景洪)的稻田。另外,傣族聚居的坝区是东南亚商路枢纽(如普洱茶、食盐贸易),假扮傣族可降低被劫掠风险,亦便于与缅甸、老挝商人交易。马帮中甚至有汉人伙计学习傣语,伪装成“摆夷”(傣族旧称)混入商队。
马队绕过翠屏山,忽见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峡谷,桥身藤蔓垂落如帘——这便是乾隆年间所建的金锁桥。桥下龙洞河水清可见底,马匹争饮时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如碎玉飞散。最后一抹斜阳钉在象鼻山头,将蔗林剖成两半:东边是汉家佃农的焦黄,西边是彝寨刀耕火种的绛紫。者黑嫫的枣骝马忽而长嘶,惊起蔗田深处几团黑影——原是野雉扑棱棱飞向温泉方向,尾羽拖曳着糖渣凝成的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