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仁心诊所与教会觊觎(第2页)
须知,当时,英国或德国进口的普通光学显微镜价格约为300-500两白银,按汇率约合420-700银元;单耳木质听诊器(法国产)售价约8-15银元,双耳金属听诊器(英国产)则需20-30银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收入;水银血压计(意大利或德国产)约150-200银元,仅少数西医院配置;玻璃水银体温计(法国进口)单价约2-5银元,但易损且需从香港转运,实际使用较少。至于奎宁单价1.5-8两,是同期广州米价(0.05两/石)的30-160倍;阿托品单价1.2-8两,与清代县令月俸(8两)相当。
建设费用其实只是小头。所谓的虹溪八大家自己产业众多,哪里不知道其中关窍,早早地捐了一笔钱,在善行碑上刻上一笔后,就功成身退,装聋作哑了。当然,这几家的代表,连同县尊的私人代表共同审核通过的年度决算还是要的。去年的整个运营支出是9700两白银,其中人员工资是大头,达到7800两。法国大夫的月薪是300两,中国医助的月薪是120两,法国护士的月薪是150两,中国护士的月薪是80两。这几位的月薪都是在香港的标准,来到云南这么个内地山乡要大幅度提高。但跟其他洋教习一样,这边王月生提供的来自后世的从食材到饮品到卫浴到被褥,简直超过了当时香港顶级酒店的水平,而且还允许这些外聘人员用薪水限量采购各种花样翻新的来自后世的日常用品和奢侈品。甚至这些人的外国朋友知道价格后,都委托他们代为采购。否则,光这外籍员工的人工成本这一项,就得把王月生外面几个工厂的利润给吞噬。
然后还有1200两用于中药年消耗(100担)、西药补充(奎宁等)等。其中中药当地采购占60%,西药依赖进口。
500两用于木楼修缮、器具更新,这还是抽调佃农义务劳役折抵部分费用后的支出。
200两用于疫苗进口、防疫宣传等。
如果不知道上面那些银两的含义的话,只要知道一点,去年虹溪镇年税收约1.2万两。也就是说,如果让官府来办这个诊所,不但整个虹溪的所有税收要填给诊所,官家还要贴4000两银子。也亏得王家用少爷不知道从哪舶来的那么多好东西,允许给这个诊所盖楼的、供货的商家和工人优先兑换,再加上那几个高薪的医生和护士搞起了代购,才让王家在整个诊所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嗯,那个,没怎么挣钱。
至于效果嘛,按照诊所和分散在各个村寨的土医的不完全统计:
婴儿死亡率从300‰降至150‰(通过消毒接生、破伤风疫苗);
疟疾发病率降低30%;
传染病爆发周期从2-3年/次延长至5-8年/次;
因为允许以工代费,农民和山民肯来看病吃药的多了,因病卖地破产的农民少了。而且,因为除了药品按照公布的进价平进平出,小手术也只收直接的耗材费,所以看病的费用跟蒙自的法国医院,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然,这种便宜可不能让外人占了去,只给有虹溪户籍的人才这样。
王月生看完诊所的工作汇报和去年的年报,合上账册,沉思起来。因为这个诊所被法国人盯上了,准确点说,是被法国教会盯上了。
依托《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和《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1895年),法国获得在华保教权,传教士可自由购地建堂,地方官须保护教堂。云南属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etrangères de paris, mep)管辖,1896年成立云南代牧区,总堂设于昆明,逐步向蒙自、昭通等地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