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234章 仁心诊所与教会觊觎

王家在虹溪广占良田,高额地租,还能控制住局势,没有闹得民怨沸腾。嗯,个把抗捐抗税在这个年头实在是比后世马路上的机动车剐蹭还要常见。其实就是要靠中国传统乡绅说沽名钓誉也好,说回报乡梓也好,建了个乡校。而且这个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塾或者家学,而是聘了洋教习,学费全免,衣食无缺甚至好于平常百姓水准的大善人学校。当地子弟,除了那些大户人家吃不得苦的孩子,谁不是削尖脑袋要往里钻。

而且除了当地子弟可以上学,还有惠泽乡里的校卫生所。也不知道卫生是啥玩意。

王月生是采用了后世的一些概念,参照前世的社会接受水平,自己设想的一种在农村的乡一级、今后在城市的街道一级,建立的最底层的国民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再往下就是驻村的卫生员了。

这个校医院兼虹溪乡卫生所的核心定位是以西医基础诊疗为核心,整合中医草药、针灸等传统疗法,承担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服务半径覆盖虹溪坝区及周边彝族、哈尼族村寨,设计最大服务人口1.2万。

功能上,仿照后世建立了四大模块:

基本医疗模块,后世门诊、急诊、慢性病管理这部分,设立“中西医联合诊室”,处理常见病(疟疾、痢疾、外伤)及慢性咳喘、风湿病;

公共卫生模块,后世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这部分,此时重点防控鼠疫(滇越铁路输入风险)、天花,推广牛痘接种。

妇幼保健模块,后世产前检查、新生儿护理这部分,设立“接生婆培训站”,推广新法接生,降低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

健康教育模块,后世慢性病宣教、卫生习惯普及这部分,通过庙会宣讲、木刻版画宣传饮水消毒、粪便无害化处理。

人员编制上,参考现代标准,聘请了1名法国传教士医生做全科医生兼学堂教习,还有1名从香港请来的华人医学生当助理医师兼助教,同时带几名学员中本地中医的子弟;香港聘请的受过西方医护培训的护士2名/千人,和若干本地招收的女性学徒,学习基础护理(消毒、包扎、助产)。

此外,还用补助的形式与地方的传统医师进行合作,一方面负责疫情上报、疫苗接种登记,一方面负责记录民间验方。

培训机制上,一方面通过短期培训,每季度邀请各村寨的中医、瑶医、彝医等聚餐,兼学习根据后世《赤脚医生手册》编制的简化版木刻教材;一方面通过师徒制招募本地青年入学进入专向班,重点培训消毒、注射、常见病诊断。

学堂,也就是老营的外围专门建了一栋两层木楼,一层设诊室、药房、隔离病房,二层为培训教室。然后在逢五逢十的旬日大集上设立义诊点,还有对各村寨的每月一次的流动巡诊,配合当地的乡村土医服务。

没有后世乡卫生院普遍装备的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血常规、尿常规分析仪、抗生素、疫苗等,王月生只给这个卫生所装备了后世仿制的铜制听诊器、血压计、酒精温度计、脉诊垫、简易针灸包、止血绷带、草药解毒罐、人工镜检(培训学徒用显微镜观察疟原虫)三七粉、草果汤和少量奎宁、阿托品。

即便如此简陋的卫生所,那在当地都是首屈一指的公益设施。既然是公益,那就不能做好事不留名。这个卫生所是独立于实务学堂的。学堂无偿拨付了土地,其他费用都由所谓虹溪八大家捐赠,而且账目公开,专门给县里递了底档备查。光创建成本就达4300两白银,其中建那二层楼就用了3000两,然后招标设备采购500两,药品采购800两。而且招标绝对公开公平公正,虽然最后都是王家的马甲中标,可没办法,月生少爷的后世金手指实在不是此间的商家能抗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