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林波入选与旧寨新颜(第2页)
陈母扯了扯他的衣袖:“先给秀兰熬点姜汤,她受凉了”。
远处,卖碗仔翅的摊子飘来香气。林波站起身,背起陈永年,跟着家人往城寨里走。石板路硌得脚疼,但他觉得,这疼里带着甜——那是“家”的味道,是陈铁生用命换来的。他们一家五口,终于在香港,有了能遮风挡雨的屋檐。
1900年8月的九龙寨城,本是清军撤离后留下的“空壳”——断墙残垣间堆着腐烂的粮袋、生锈的兵器,杂草从砖缝里钻出来,野狗在废墟间游荡。但一场由寨子主导的“生存实验”,正让这片荒地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林波一家和另外总共100户新流民家庭进入城寨之前的一周,首批20户流民,多为东莞、宝安籍的破产农民与手艺人,带着家眷搬入城寨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片狼藉:东头村道的石板裂成碎片,寨城内的“协威营”兵房只剩焦黑的木架,连最完整的祠堂也被烧得只剩半面山墙。但寨子带来的“科学管理”与“物资支持”,让这群“苦哈哈”的流民在七天内完成了从“生存”到“生活”的跨越。
新增的100户流民刚跨过寨城西门(原清军岗哨遗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男女分住的临时宿舍区——这是20户流民用七天时间清理、改造的核心成果。
宿舍区位于寨城东侧的空地上,原为清军马厩废墟,背风向阳,远离厕所与垃圾区。20户流民将倒塌的兵房木梁、砖块拆解后,用穿越者提供的铁丝、麻绳重新捆扎,搭成20间简易竹棚,每间约8㎡。棚顶铺着茅草防漏雨,地面铺着晒干的稻草防潮,20间棚子用竹篱笆隔出“男区”与“女区”,用红漆木牌标记“男宿”、“女宿”,字迹歪扭但醒目。
每间宿舍内,20户流民用寨内原来住户留下的破布、旧棉絮铺成“通铺”,宽约1.5米,可睡4-5人,床头挂着用竹篾编的“小壁橱”存放衣物。最让新增家庭惊叹的是“通风口”——每间棚顶开了两个拳头大的洞,用竹片编成网格防蚊虫,白天阳光斜照进来,照见棚内用木板搭的吃饭、放工具用的小桌子。
穿过宿舍区,新增家庭的目光被中央大灶吸引——这是20户流民用七天时间搭建的生存核心。
大灶位于寨城中心的原清军练兵场废墟,用拆解的石磨、断砖垒成圆形基座,直径约3米,高约1.2米。炉膛内铺着寨子提供耐火砖,灶口架着两口大铁锅,一口煮粥,一口炒菜,锅沿用铁丝固定防溢出。灶边堆着半人高的柴火,系从寨城外的山边砍伐,由20户中的青壮年用板车拉回。
此时大灶正“轰轰”作响,20户中的妇女轮流掌勺:50岁的陈婶负责熬粥,米是从清军粮仓遗址挖出的陈米,混着少量碎米;30岁的阿芳翻炒着咸菜,用盐渍的芥菜,提前泡水去苦;20户中最小的孩子12岁的小豆子蹲在灶边用蒲扇扇风,这是寨子提供的“现代工具”之一。灶边排着两队长队:一队是20户的成年男性,原来都是搬运工和木匠,另一队是新增家庭的男女老少。每个人手里端着粗瓷碗,这是寨子提供的基础物资,碗里盛着粥,就着咸菜,吃得满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