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自主试点与互助公棚(第2页)
组织架构是“中华会馆+行会+宗亲会”的三级联动
华人社区的组织基础是“六大公司”,即中华总会馆下属的六个地方会馆,代表广东不同方言群体,以及各行业行会,如杂货行、洗衣行、餐馆行,和宗亲会,如陈氏、李氏宗亲会。灾后,这些组织迅速整合,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的管理体系:
中华总会馆作为决策层统筹全局,如选址、与市政府谈判、分配外部援助;发布《灾后公约》,规定工棚使用规则;
行会+宗亲会作为执行层分片负责,如杂货行负责物资采购,洗衣行负责卫生管理;组织劳动力,按行业分工。
基层是家庭互助小组,同方言、同籍贯的每10-15户组成“同乡小组”,负责具体搭建、日常维护与矛盾调解。
互助工棚的建材与资金主要依赖内部挖潜与海外支持:
华人社区组织“清墟队”,从被毁的唐人街废墟中回收可用材料:将烧焦但未断裂的房梁、门窗框等经简单处理后用作工棚框架;将烧变形的铁皮、铜器熔铸成钉子、挂钩;破碎的砖石铺地防潮、破损的家具拆解为支撑结构;
旧金山华人通过侨批(海外华工汇款)联系美洲、澳洲的华人社群,发起“捐资建棚”运动。例如:古巴华人社团捐赠了200箱铁钉与防水布;加拿大温哥华中华会馆汇款5000美元(当时约合后世15万美元)用于购买木材;澳大利亚墨尔本华商捐赠了成捆的竹席用于临时遮雨。
无家可归的家庭通过参与工棚搭建换取“工分”,工分可兑换口粮、工具或优先选择工棚位置。例如:
成年男性负责搬运、搭建,每日计10工分;
妇女负责整理材料、后勤,每日计8工分;
儿童捡拾碎木、传递工具,每日计5工分。
当时的工棚选址考虑了三个条件:
靠近未被污染的溪流或公共水井,如旧金山湾沿岸的淡水井;
远离易燃物如未清理的木料堆、山体滑坡区;
尽量靠近原唐人街核心区,如都板街、干尼街,保留社区文化地标如天后庙、宗亲会馆。
搭建技术以“因地制宜、快速实用”为原则:
以回收木材为框架,用竹篱笆或铁皮做围挡,顶部覆盖防水布或烧焦的木板防雨;
工棚呈“梳式排列”,每排5-8间,间距2米通风,公共区域如厨房、厕所、洗衣处集中设置;
地面铺碎砖或木板防潮,墙角堆放沙袋防火,每间工棚门口挂“xx行会\/宗亲会”的标识,强化归属感。
日常管理采用“公约约束+服务复合”。互助工棚不仅是住所,更是灾后社区的“微型治理中心”,管理规则通过《工棚公约》明确,由中华总会馆颁布,各户签字遵守:
口粮由“膳食委员会”统一采购,大米、咸菜为主,按家庭人口分配,儿童多者额外补贴;
工具如铁锹、斧头等登记造册,损坏需赔偿,用劳动抵偿;
设立“卫生队”,妇女为主,每日清理垃圾、用石灰水消毒;
厕所设“轮值清洁员”,粪便集中处理,避免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