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茶话会和谁的锅(第3页)
“我倒是觉得这件事更像《聊斋志异》手稿流失案。同样是可能涉及国外,同样是涉及一个家族的几个分支,前段时间不是出了好几个王家后人嘛,我看国家也没辟谣,没准就是几支。那个案件是这么回事……”。得,有关部门的人又长了次见识。
蒲松龄临终前立下家规“长支传书,次支传画”,手稿由其长子蒲箬一支世代保存,并明确谱系命名用字。至同治年间,手稿存于蒲氏家祠。同治年间淄川战乱,七世孙蒲价人为保护手稿,携其闯关东至沈阳,后传子蒲英灏。光绪二十年(1894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借阅手稿,蒲英灏被迫先借出半部,但依克唐阿去世后未归还,且因八国联军侵华导致该半部手稿下落成谜。蒲英灏去世前将剩余半部手稿传予五子蒲文珊。蒲文珊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期间,伪满洲国官员袁金铠以选印名义借走手稿,后意图强购,甚至日本领事威胁利诱,均被蒲文珊严拒。蒲文珊为防不测,在家中暗室藏稿,仅定期通风,连子女亦不得见。
1947年冬,土改运动中手稿险被焚毁,幸被西丰县干部刘伯涛从农会旧书堆中发现并抢救,后经政府追回散佚部分,最终合为两函四册(原八册中的一、三、四、七册)。1950年,蒲文珊将半部手稿捐赠给辽东省人民政府,后转交辽宁省图书馆。经鉴定,现存手稿含蒲松龄真迹206篇,他人代抄31篇,系海内孤本。依克唐阿所借后来遗失的半部据推测可能毁于八国联军侵华或流落海外,如德国柏林博物馆、苏联科学院等。也有传说军阀张宗昌曾购得部分手稿,但“文革”期间抄家后失踪。好嘛,连传说都上来了。
整个会议越来越像文保系统的一次茶话会了,其他的有关部门代表简直插不进话。
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还是要冯小姐负责进一步调查。
会后,冯小姐气呼呼地跑到刘局长办公室发牢骚,“天天让我跟个男人混一起,真出了事组织负责吗?”
“不是你说的不肯去中台部门做支援工作的嘛。你这张脸都曝光了,还能派哪儿的外勤啊?”
“曝光不也是组织的问题嘛。说好的直播有5秒钟的延迟,为什么当时不马上掐断信号?”
“负责信号审查的也不认识你,也不知道你没易容啊”。
“您是露一次脸就行了,我那当时计划就是要跟踪一段时间的,易容了中间出纰漏怎么办?”
唉,跟以前好几次的同样话题的争论一样,一笔糊涂账。不过刘局长总怀疑小冯是为了自己继续跟王胜厮混找组织上的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