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京外激战与京内乱象(第3页)
单册尺寸约为高50厘米、宽30厘米、厚2-3厘米,不同册因内容多寡略有差异。每册重量约1-1.5公斤,纸张为宣纸或桑皮纸,封面为黄绫包裹的硬纸板。考虑保护性间隔和搬运便利,每箱一般装50-100册。现场一共96箱,堆在一起大概有30立方米左右。这些要是凭借此时清朝的运输工具,此刻是根本不可能运走的。
让众人在伙房四处向外警戒,王月生将96箱永乐大典全部收入系统空间,随后带人悄悄撤离。临分手,把之前换的小额银票让卧底的兄弟回去散给前段时间帮助搬运保护这批文物的手下,然后去约定的地点跟自己的队伍汇合。
王月生让其他兄弟在临时据点等自己,自己要去执行一次穿到前世以来最危险的任务。
自6月20日清廷“宣战”后,义和团与清军开始围攻东交民巷。至7月11日,使馆区被围已逾20天,守军约400名外国士兵及武装平民弹尽粮绝,但仍依托工事死守。
东交民巷外,义和团民头裹红巾,手持大刀、长矛、火绳枪,高喊“刀枪不入”口号,再次沿着街道发起密集冲锋。他们试图以人数优势突破使馆区外围的沙包工事,但缺乏统一指挥,冲锋杂乱无章。团民将蘸煤油的棉絮绑在箭矢或长杆上,点燃后射向使馆建筑。奥地利使馆、比利时使馆的木质屋顶多次起火,守军被迫冒着弹雨上房扑救。团民将砍下的教民头颅挑在竹竿上,沿街示众,试图瓦解守军士气。夜间敲击铜锣、吹响号角,制造恐怖氛围。
清军在正阳门城墙和周边高地架设克虏伯大炮,向使馆区发射实心弹与开花弹。但由于慈禧密令“围而不歼”,炮击多为象征性,弹着点常偏离目标。部分清军神机营士兵使用德制毛瑟步枪,隐蔽在民房屋顶或树丛中,狙杀使馆区内的外国士兵。7月11日当天,一名意大利军官被爆头身亡,引发守军恐慌。清军工兵挖掘地道至英国使馆下方,试图埋设炸药炸毁建筑。守军通过监听地下动静,反向挖掘并灌水破坏,双方展开地下拉锯战。
使馆区外围堆满沙袋、家具、马车残骸,《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记录甚至“用书籍和银元宝砌墙”。英国使馆主楼窗口垒砌砖石,仅留射击孔。守军武器匮乏,仅有机枪2挺(马克沁机枪1挺、诺登飞特机枪1挺),步枪子弹平均每人不足50发。法国水兵用酒瓶制作燃烧弹,投向逼近的义和团民。外国妇女儿童被集中到英国使馆地下室,部分人协助搬运弹药、护理伤员。一名俄国女伯爵持手枪在防线后督战,射杀退缩的士兵。
未能逃入使馆区的中国教民被义和团搜捕,男性多被斩首,女性遭凌辱后杀害。东单牌楼附近悬挂数十具尸体,乌鸦啄食腐肉。地痞流氓假借“灭洋”之名,洗劫商铺富户。前门大街“瑞蚨祥”绸缎庄被焚,伙计为护货柜与暴徒搏斗,横尸店门。夏季高温下,未掩埋的尸体滋生蝇蛆,霍乱在难民中扩散。一名意大利传教士记录:“孩童腹泻至脱水而死,母亲抱着尸体在街头游荡,如同地狱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