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143章 夜宿悬泉置与绿洲匪踪(第3页)

4月的此时这里白天最高气温18c,夜间降至-3c,昼夜温差极大。春季风沙频繁,绿洲内居民以夯土墙和红柳篱笆防风。

绿洲的核心设施是土围子。夯土城墙高3米,周长约1公里,设东、西两门,入夜关闭,防匪袭扰。城内沿主街有4-5家土坯客店,屋顶铺芦苇、麦草,通铺可容20人。货栈存放商队货物,按日收保管费,每驼5文。城南设厘金局,抽税5%-10%,税吏常私增“脚钱”、“验货钱”。普通百姓住半地下窑洞的“地窝子”,顶部开天窗。富户建四合院式土楼,院内种沙枣树。回民聚居区的清真寺与汉民信仰的龙王庙分立城东、城西。总人口约2000人,汉、回、蒙古族混居,回民多从事畜牧,汉民主营农耕与小商业。汉语河西腔、撒拉语、蒙古语并行,商队通事(翻译)为必备角色。

此地小麦亩产不足100斤,依赖坎儿井灌溉,4月正值春播,田间常见毛驴拉犁。手工业主要有用骆驼毛制帐篷的毛毡作坊、修补驼掌钉的铁匠铺和以沙枣酿醋的醋坊。市集上茶砖1块换2斤羊肉,土布1匹30文,烟草1两5文。城墙根暗处可交易鸦片1两1.2两白银,私盐比官盐便宜一半。剃头挑子10文\/次,骆驼钉掌每蹄15文,代写书信20文\/封。

官方安西直隶州派驻巡检1名、兵丁10人,实际控制力弱。民间马姓回民家族掌控坎儿井水系,汉民商帮“西凉帮”垄断客店与货栈。

商队需向“井头”购买取水权,1桶水=1斤茶叶,夜间偷水者若被抓,罚做苦力3日。草料麦秸1捆5文、苜蓿干草1捆8文。骆驼每日消耗20斤,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里的吃食青稞面糊3文\/碗、风干羊肉15文\/两,敦煌特产蜜渍锁阳1两=30文、私酿烧酒1壶50文。

队伍向守门兵丁递入门费“茶敬”100文、向马家族缴纳“平安钱”每驼2文后进入土围子。这里住土坯客店通铺要10文\/人,王月生一行选择露天扎营,每人付地皮钱3文。给他们划地皮的马家人告诫不要去城北“疠人坊”那片,因为此时正流行天花,患者都被轰赶到那里自生自灭。

至于队伍提出买粮,对方报了个1斗小麦=300文的天价,还告诉他们这里连年旱灾,粮价就是这样,这里的贫民都是以沙枣叶混麸皮充饥。王月生暗道还好不是按克卖,也没有问价就必须买的道理,而且也没有衙役来说只要是明码标价就不算强买强卖的道理。

本地向导看到几个在外围逡巡的汉子,跟王月童低声商量了一阵,王月童又过来跟王月生耳语几句。王月童就指示马队的领队让众人把一路带的木箱都开箱倒扣、羊皮做的同样可以装货的皮搭子都翻过来晾晒一下,路途剩余的补给和刚才在集市上的补给都集中起来放到空地上,然后在上面搭了个帐篷。队伍里的保镖也把明面上的两支老式火枪拿出来擦拭。

其实王月生加入队伍后,队伍里的自家人就是单独开伙吃生哥特供了。至于雇来的向导、马夫等,他们对主家分灶吃饭习以为常,而且也经常能够拿到平时外面见不到的好吃食,干活也十分投入。只是多多少少还要在本地补充些食物和水,虽然食物质次价高,水更是苦咸难咽,但不如此会引起当地人和土匪探子的关注与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