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131章 缸子肉与定向雷

王月生从后世带来了一大堆基础材料,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切割成短筋用于增强结构的直径10的螺纹钢、加速低温下混凝土凝固的氯化钙、覆盖混凝土保温的草帘、塑料布、帆布、用于浇筑定型的木板和铁皮、挖掘和混合材料铁锹和镐头、手动混凝土搅拌桶和铁板、运输材料的手推车、处理钢筋钢筋剪和扳手、监测混凝土温度的温度计、搭建模板锤子和钉子。没错,此时大清国的铁钉叫洋钉,约30–50文\/斤(1斤≈600克),相当于3–5斤大米或0.3–0.6斤猪肉。还有此时没有的小型汽油发电机、燃油搅拌机。甚至还带来大铁桶存了好多水,因为此地严重缺水,而每立方米混凝土约需150-200升水。

商队里的伙计没少干那些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活。待王月生照本宣科地给他们讲解了一些施工流程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先是安排当地民工搭建简易融雪装置,用大铁锅加火堆融化雪水,过滤后使用,每日按混凝土用量计算提前储备足够水量。然后分批运输水泥、钢筋至洞口,砂石则就近采集。同时使用手推车和马、骆驼等搬运重物。

每个洞窟的施工步骤大概是清理洞口1天,移除积雪和松散岩石,确保工作面稳固。搭建模板1天,用木板或铁皮在洞口内侧支模,固定牢固。绑扎钢筋1天,将钢筋交叉绑扎成网格,间距20-30,固定在模板内。浇筑混凝土2-3天,分层浇筑(每层30-50),用铁锹捣实。通过温水拌合、添加防冻剂控制混凝土温度≥5c。保温养护持续7天,覆盖草帘+塑料布,必要时生火堆提高局部温度。第8天检查混凝土强度,缓慢拆除模板。这样,加上养护期,一般10-12天即可完成。

等开工后,现场又改进了工作方法和编组,并不是每一队都在一个洞窟从头干到尾,而是按照工序逐洞推进。比如搭建模板的队伍完成一个洞窟后,就去下一个洞窟继续搭建模板。捆钢筋的在搭建模板的队伍完工后,就跟在后面捆钢筋,完成一个洞,再去下一个洞,正好衔接上前面搭模板的,以此类推。这样,一两天下来,一组人马就把手头的工作熟悉得差不多了,后续同样的工作越干越熟练。

出面组织村民和现场指挥的活基本都是李大伙计和商队各级小头目在做。王月生本人除了当运输大队长和技术员外,还承担了指导员的活计,或者说,半个指导员。后世解放军部队里不是有句话叫好的伙食顶一半的思想工作嘛。而且后世网络论坛上还总见一些帖子,诸如给前世的灾民或者服徭役的人每天10元餐标可以吃得多好之类。当时王月生也看得津津有味,如今自己有机会还不挑战一把。至于餐标嘛,10元自己没把握,先按15元来吧。

首先是把现场食堂的班子建立起来。王月生自己是不会动手的,因为怕人家嫌弃不清真。所有的具体工作都是当地人经手,老人负责指导传统烹饪方法,如控制馕坑火候、监督食品安全;家庭主妇主导主菜制作(抓饭、炖菜)、面食加工;半大孩子协助清洗食材、搬运燃料、照看汤锅。从后世带来的食材包括冻羊肉\/鸡肉、大米、面粉、土豆、胡萝卜、洋葱、鹰嘴豆、盐、糖、茶叶、干辣椒、维生素片。还有伪装成“西域秘银锅”的轻便铝锅、保温桶、金属汤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