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116章 俄罗斯铁路欧洲段的旅行(第2页)

所谓的中国城(kitay-gorod)并不是唐人街,狭窄巷道挤满小贩,鞑靼人茶摊飘出茴香茶味,吉普赛占卜师在暗处摆弄塔罗牌。贵族区的阿尔巴特街上,宅邸花园玫瑰盛开,仆人用铜壶浇灌草坪,留声机传出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经过此地时,王月生不禁想起了后世自己读初中时,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苏联小说家阿纳托利·纳乌莫维奇·雷巴科夫(Аhatoлnnhayoвnчpы6akoв)写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大致内容是以苏联1930年代“大清洗”时期为背景,故事围绕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第51号公寓的一群年轻人展开。主人公萨沙·潘克拉托夫因一首讽刺诗被诬陷为“反党分子”,经历开除学籍、被捕、流放西伯利亚等迫害,展现了普通人在政治高压下的悲剧命运。其他角色如瓦丽娅、尤拉·沙罗克等,则因性格与环境差异走向不同道路:瓦丽娅坚守对萨沙的忠诚,尤拉则通过投机攀附权力阶层,最终成为内务部官员。回想到此处,王月生不禁苦笑。

王月生还去列福尔托沃的工人棚户区看了看。那里木板房密如蜂窝,公共水井前排着铁桶长队,流浪儿赤脚追逐运煤马车捡拾碎渣,孩童用戈比购买“克瓦斯”木桶车里的酸面包饮料,小贩推车叫卖热馅饼(内馅蘑菇或酸白菜)。哈列夫卡市场里,哥萨克人叫卖里海鲟鱼子,鞑靼人摊铺堆满杏干与巴什基尔蜂蜜,农妇兜售酸奶油拌野草莓。

随后,王月生在莫斯科的喀山火车站登上了前往萨马拉的列车。经过1000多公里近3昼夜的行程,穿越伏尔加河流域的草原与森林,到达了萨马拉。

萨马拉(后世苏联时期曾改名古比雪夫)位于伏尔加河中游,是当时伏尔加河流域重要的贸易、交通和文化中心。7月的伏尔加河因夏季融雪和降雨水量充沛,河面上挤满货船和客轮,运输小麦、黑麦等粮食、木材和经此转运的巴库油田的原油。码头上工人装卸货物,蒸汽起重机与人力并用的场景随处可见。平底驳船、蒸汽拖船和传统木制帆船混杂,河岸弥漫着焦油与谷物混合的气味。

1890年代萨马拉已成为铁路枢纽,连接莫斯科、乌拉尔和中亚。此时的萨马拉火车站(后世仍存)繁忙异常,每日有货运列车满载粮食、棉花和工业品进出。城市边缘分布着面粉厂、酿酒厂和机械作坊,黑烟从砖砌烟囱中冒出,工业区与老城木制建筑形成对比。

1869年建成的地标性建筑——复活教堂(xpaВockperxpnctoвa,)的洋葱顶金光闪耀;犹太会堂和鞑靼人清真寺并存。斯特鲁科夫斯卡亚街(后世库伊贝舍夫街)两侧是砖石结构的商店、银行和旅馆,橱窗展示着法国香水、德国机械和伏尔加瓷器。

7月中旬日均气温约25-30c,午后可达35c,干燥的东南风卷起尘土,市民用湿布遮窗降温。伏尔加河岸成为避暑胜地,富人在河畔别墅消夏,穷人则在树荫下或河水中纳凉。斯特鲁科夫花园中榆树、椴树成荫;郊外是无边无际的草原与麦田,夹杂着向日葵和野花。夏季偶有短暂雷暴,雨后空气清新,傍晚伏尔加河面被夕阳染成琥珀色,渔夫驾小船收网,河鸥盘旋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