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115章 从威尼斯到敖德萨(第2页)

下船时,王月生看见黑海罕见的水母群涌向港口,半透明蓝体随浪起伏。老水手视其为风暴前兆,孩童用木桶捕捞制成“幽灵灯笼”。

此时正值夏季贸易旺季,作为俄罗斯帝国南方的“黑海明珠”,这座港口城市呈现出一派繁荣而多元的景象。敖德萨是俄国粮食出口的核心枢纽,7月正值收割季尾声,码头堆满从乌克兰腹地运来的小麦麻袋,在烈日下蒸腾出谷物特有的焦香。头戴草帽的希腊商人与英国谷物经纪人手持账簿,在遮阳棚下用俄语夹杂意大利语讨价还价,汗水浸透亚麻西装。19世纪后期引入的蒸汽起重机与人力搬运工并存,码头工人多为乌克兰农民或来自巴尔干的季节性劳工,头戴草帽、身着粗布衫在烈日下劳作。海关官员身着黑色制服,核查货物并征收关税。港口驻扎俄国黑海舰队巡逻艇,海关官员严密监视走私,尤其是逃避粮食出口税的商贩,警察局外张贴着通缉无政府主义者的告示。

港口西侧矗立砖砌的拱顶粮仓,绵延数公里,利用铁路支线与腹地的乌克兰粮仓相连。1841年建造的波将金阶梯的192级台阶从港口直通市中心,两侧矗立石狮雕像,顶端可俯瞰黑海全景,阶梯上流动着商人、水手和戴头巾的克里米亚鞑靼妇女。港口广场的核心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证券交易所大楼的钟楼高耸,门前聚集着穿西装的谷物经纪人和头戴圆顶礼帽的犹太银行家。

街头希腊水手在酒馆用俄语讨价还价,意大利商人推销橄榄油与葡萄酒,犹太小贩沿街叫卖腌鲱鱼和黑面包,乌克兰农妇兜售樱桃与向日葵籽。富商乘马车驶过卵石路,乞丐蜷缩在圣以撒大教堂台阶旁,哥萨克警察佩弯刀巡逻维持秩序。7月这里炎热干燥,黑海吹来微风稍缓酷暑,码头工人以陶罐取用公共喷泉的淡水解渴。少量欧洲游客经此前往克里米亚度假,而东欧犹太人移民则将此地作为外迁的重要港口中转赴美国。

海底电缆将敖德萨与伊斯坦布尔、维也纳相连,谷物价格通过电报实时影响伦敦市场。而王月生也在这里向国内家里发了一篇长电报,特殊字符暗示家里用预留的一次性密码翻译。

王月生在德里巴索夫斯卡亚大街找了家旅馆准备安顿一晚。正午时分,法国香水店“L’etoilenoire”的铜铃轻响,贵妇们试戴鸵鸟羽毛帽,橱窗外鞑靼马夫用马鞭驱赶围观的吉普赛孩童。傍晚时分,水手聚集在“希腊街”的咖啡馆抽水烟,1887年建成的敖德萨歌剧院的灯火渐亮,贵族乘敞篷马车赴夜场演出。入夜后,煤气灯照亮旅馆,侍者用银盘给王月生端来冰镇敖德萨香槟——实为本地起泡酒,瓶身盗印着法语标签。

在旅馆住了一晚,清晨5点,清真寺宣礼塔的唤拜声被东正教堂钟声打断,犹太会堂的羊角号随即加入“信仰三重奏”。王月生被这些声音叫醒,洗漱后,吃了点简单的早餐,叫了辆马车,穿过主街德里巴索夫斯卡亚街向火车站去。这里以浅黄色石灰岩建筑为主,融合意大利风格的拱廊、法国式阳台和俄式洋葱顶教堂。街道两侧林立咖啡馆、剧院和奢侈品商店,遮阳棚下坐着戴草帽的绅士与撑阳伞的贵妇。马车来到了敖德萨主站。这个车站建于1884年,新文艺复兴风格,立面装饰科林斯柱与沙俄双头鹰徽章。站前广场停满四轮马车,车夫挥舞鞭子驱赶争抢乘客的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