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豌豆黄与重新发现孟德尔(第2页)
这些都是开创性的方法和理论。但由于其自身是个修道士,并非职业科学家,缺乏学术网络支持,且那本杂志影响力也有限,加之其虽然曾将论文寄给着名植物学家卡尔·内格里,但后者因沉迷于研究山柳菊(遗传规律复杂的植物)而未重视其成果。所以,孟德尔革命性的发现几乎被无视了整整一代人,直到后世的1900年,才被三位科学家在独立研究后几乎同时得出了与孟德尔相同的结论,并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了他的论文,史称“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从而引发20世纪初遗传学大爆发,直接催生现代生命科学。
这个信息可是真的及时。因为王月生从自己前段时间与欧洲实业界和贵族圈层打交道时发现,自己装神弄鬼般搞出来的中国西南神秘世家子弟,在此时欧洲人眼里真是不够看的,充其量是个非洲土人酋长或者印度土王的水平,反而是跟美国摩根家族及英国公爵一起搞科学研究很立人设。自己之前忽视了这个时代科学家在欧美人心目中的超然地位和重要影响。
不管自己前世在世界上播风布雨,还是在国内猥琐发展,如果有世界知名科学家的称号,都会是一张非常好的虎皮。嗯,科学家这个名头太大了,招来真正的科学家来踢馆或者探讨就露馅了。科学的促进者,这个b好装,只需要眼光,不需要真材实料。而且后世1900年三位科学家的同步研究,证明这个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就差临门一脚了。
于是,在后世找了几个枪手共同炮制了一篇对方莫名其妙的论文,稍加润色后,带回了前世。然后写了一封信,连同论文手稿,一起寄给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汤姆逊主任,请他找合适的刊物代为发表。因为王月生自己对此时的学术期刊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这篇文章是否够格算篇论文。
一个月后,汤姆逊主任收到了王月生的信和论文,好奇之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因为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致汤姆逊主任的一封信:现有工业技术可以如何促进生物遗传学的研究》。文章的内容是,王月生自己过去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与世隔绝地进行生物遗传学的研究,其实就是他跟本杰明带队一起去非洲盗采铀矿的那段时间。这下倒是给了自己那段时间消失的原因一个合理的解释。研究中发现,此刻全世界关于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科学领域,尤其是物理和化学领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尤其是关于遗传学,基本还是描述性科学,亟需转向实验与定量科学,且目前为止科学界的进步已经促成了这种范式转变的契机的到来。比如:
显微镜技术在过去30年已取得关键性突破,如光学系统的革新中的1873年出现的阿贝成像理论,即恩斯特·阿贝提出显微镜分辨率公式d=λ\/(2nA),指导开发高数值孔径物镜,使分辨率突破0.2微米,首次能分辨染色体结构;和1884年的油浸物镜,使用雪松油作为介质,将数值孔径提升至1.4,分辨率提升3倍,可观察到细胞分裂中期排列的染色体;
显微制样技术,如1885年的切片机改进,齐格蒙特发明旋转式切片机,可制备3-5微米薄切片,完整保留细胞结构;和1893年的固定技术,引入福尔马林等化学固定剂,防止细胞破裂,维持染色体形态;
染色革命,如胺染料,1873年卡米洛·高尔基开发硝酸银染色法,1879年瓦尔特·弗莱明使用碱性品红,使染色体在细胞质背景中清晰显现;选择性染色,发现染色体对碱性染料(如苏木精)的特异性吸收,1888年海因里希·威廉·瓦尔代尔正式命名\"oso\"(染色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