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108章 用钱说话和前往米兰(第3页)

斯卡拉歌剧院于1778年建成,已运营超百年,吸引欧洲艺术家聚集,但尚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时尚之都”地位。埃曼纽尔二世拱廊(galleriavittorioeanueleii,1877年建成)已是城市象征。奢侈品商店和咖啡馆林立,成为资产阶级的社交场所。街道以石板路为主,马车是主要交通工具,部分区域开始引入有轨电车(米兰电车系统始建于1876年)。城市中心保留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但工业区的工厂烟囱逐渐改变城市轮廓。

王月生来前已通过电报通知了佛罗伦萨醉酒三人帮中的阿尔贝托自己到达的车次和时间。在站口找到了等候自己的倍耐力家的马车,前往阿尔贝托来信中说的工厂地址:塞维索桥大街(viaseveso,后世的viafabiofilzi)。王月生之前已经跟阿尔贝托沟通过,按照自己的习惯,坚持在工厂见面。因为他实在不是很喜欢前世无论是家学渊源的真正贵族,还是附庸风雅的新富的那种繁文缛节,俗称臭讲究。此时的米兰已开始向郊区扩展,工业区(如西北部的纺织厂聚集区)和工人住宅区开始形成,但尚未出现20世纪的大规模郊区化。米兰是欧洲重要的纺织中心,棉纺厂和丝绸厂雇佣数万名工人,机器轰鸣声昼夜不息。工厂周边密集分布工人住宅区(caseoperaie),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堪忧,童工现象普遍。

倍耐力在米兰并非集中于单一厂区。眼下的这个靠近米兰老城东北部的厂区是公司在19世纪末的卫星工厂或分厂,专注于特定橡胶制品的生产(如电缆、胶管和小型橡胶零件),与同时期位于比可卡(bia)的主工厂形成互补。

这里靠近米兰老城墙和naviglio运河(后填埋为vialchiioia),便于通过水路运输原材料(如天然橡胶、煤炭)。因邻近米兰中央铁路线(ferrovienord),所以铺设了短轨连接主线路,以提升运输效率。

受19世纪工业建筑风格影响,工厂以红砖结构为主,拱形窗户提供自然采光,屋顶覆铁皮和瓦片。高耸的烟囱排放煤烟,锅炉房为生产线提供动力,车间内皮带传动装置连接蒸汽机与生产机械。这里仅有两栋主厂房,占地有限。以硫化橡胶技术为核心,生产电缆绝缘层、防水胶布和工业密封件,工人手工操作与半机械化流程结合。工人来自居民(包括手工业者转型的工人)和外来移民(如南方农民),日薪约2-3里拉。车间内闷热潮湿,橡胶硫化过程中释放刺鼻气味,工人缺乏防护设备,每日工作12小时以上。工厂周边散布低矮的工人公寓(casepopori),卫生条件差,多户共用厨房与厕所。小酒馆、杂货店沿街开设,提供廉价饮食与日用品,形成微型的“工厂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