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100章 在巴黎见到一群福建人(第3页)

郑清濂,字景溪,福建闽县黄山乡(后世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黄山村)人,今年47岁。14岁考入马尾求是堂艺局,成为船政前学堂第一届制造班学生,学习法语、数学、机械学及造船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曾参与车间实习和舰船设计。1877年作为首批船政留学生赴欧洲,先后在法国瑟堡造船工程学校、德、比、英等国学习,专攻轮机制造与枪炮技术,获工学博士学位,并参与柏林铁甲船监造工作。留学期间考察多国造船厂和钢铁厂。主持建造中国首艘双机钢甲舰“龙威号”(后改名“平远”)。该舰装备精良,采用双重钢底设计,2100吨排水量,标志着中国自主造船技术的突破。监造“镜清”、“寰泰”、“开济”等9艘舰船,并参与设计穹甲快船,其成果被评价为“骎骎乎驾泰西而上之”。主持修建罗星塔青洲船坞,推动中国大船维修能力提升。参与监造德国伏尔铿厂的“定远”、“镇远”铁甲舰,引进先进技术。这次也是陪同萨镇冰考察欧洲海军。

王寿昌,福建闽侯人,今年35岁。出身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传统儒学教育。15岁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第四届制造班,学习法文、数学、工程等西学课程,为赴法留学奠定基础。1885年作为福建船政第三批留学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主修法律与土木工程,兼修文学。精通法语,熟稔法国文学与法律体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兼具工科技术背景,成为当时罕见的跨学科人才。曾任清政府驻法使馆秘书,协助处理中法外交事务。1891年归国后,任京汉铁路总翻译、总工程师,参与铁路勘测与建设,推动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协助张之洞督办汉阳铁厂,负责涉外合同与技术支持,为洋务运动重要技术官僚。1897年,王寿昌因仕途失意暂居福州,与挚友林纾(不通外文)谈及法国文学,提议合译小仲马名着《茶花女》。王寿昌口述法文原着情节,林纾以文言文润色成书,开“口译+笔述”模式先河。此次也是作为萨镇冰的私人随员蹭团故地重游。

吴德章,字焕其,福建闽侯人,今年45岁。12岁考入福州船政前学堂第一届制造班,接受近代海军技术教育。1875年主持设计并监造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军舰“艺新”号,被沈葆桢誉为“中国发创之始”。1877年作为清政府首批海军留学生赴法,进入法国多朗官厂(土伦海军造船厂)学习轮机、洋炮及冶炼技术,后游历法、比、英等国考察造船与钢铁工业,获总监工(总工程师)资格。1879年转赴卢爱尔和布坎晤士海陆炮厂专攻制炮技术,1880年学成归国。任福州船政局监工期间,与魏翰、陈兆翱等合作,主持建造多艘近代化军舰,包括中国首艘巡海快船“开济号”、首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后改名“平远”号),以及鱼雷快艇“广乙”“广丙”等。此次也是陪同萨镇冰考察欧洲海军建设。

王月生见状感慨,自己居然真的在法国巴黎见到了一群福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