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96章 抵达塔波拉与遭遇象群(第2页)

德国军营白墙红瓦的欧式建筑群,屋顶飘扬黑鹰旗,铁丝网围栏内设监狱与军火库。了望塔上士兵用望远镜监视北方——赫赫族反抗势力的活动区。

尼亚姆韦齐族村庄以圆锥形茅屋为主,妇女用木杵捣碎木薯,儿童驱赶啄食谷物的珍珠鸡。清真寺的宣礼塔与基督教本笃会传教站钟楼对峙。

德国总督代理坐镇军营,签发贸易许可、征收“茅屋税”,可以劳力或象牙抵偿。阿拉伯精英如掌控商栈的斯瓦希里-阿拉伯混血的巴加什家族以丁香和奴隶贸易积累财富,与德国人既合作又暗中角力。而当地的尼亚姆韦齐族脚夫与农民被双重剥削,部分青年加入反抗组织“瓦尼亚姆韦齐同盟”,以毒箭袭击落单德军。市场暗巷流传着以斯瓦希里语誊写的反殖民诗歌,预言“白人的火枪将被雨水锈蚀”。

探险队到达的前两天,一名阿拉伯商人因向赫赫族领袖姆克瓦瓦走私火药被当众绞死,尸体悬挂军营外三日。

这里每日约有10-15支商队抵达或出发,骆驼与脚夫队伍绵延数公里。向西北至维多利亚湖、西南至坦噶尼喀湖的路线在此交汇。德国军官以“安全检查”为名扣押商队货物,索贿标准为一捆布匹换通行,一根象牙免监禁。奴隶贩子利用旱季尾声加紧运输,将绑架的儿童伪装成“家仆”,用铁链锁在商栈地下室,待夜色掩护下运往沿海。

市场通用斯瓦希里语,但德语命令、阿拉伯语讨价还价、尼亚姆韦齐族谚语交织成独特的“塔波拉方言”。传教士开设的学校中,非洲儿童机械背诵德语数字,眼神茫然。清真寺周五聚礼后,苏菲派舞者以旋转舞祈求雨季丰收。同夜,部落巫师在郊外点燃篝火,用山羊血占卜殖民者的末日。德国军官嘲笑本地信仰,却在枕头下藏十字架——军营墓地新增三座欧洲人坟墓,墓碑刻着“死于热病”。

黄昏的军营广场上,夕阳将德国军官的铜纽扣染成血色,土着囚犯被鞭笞的惨叫声淹没在商队驼铃中。一名尼亚姆韦齐老妇蹲在铁丝网外,向士兵兜售蜥蜴干——她儿子正是昨夜越狱的‘瓦尼亚姆韦齐同盟’成员。

探险队在塔波拉补充了自身和总督府派遣的护卫队伍的给养,然后继续向德国控制的边界基戈马进发。

2月道路相对干燥,减少了泥泞和洪水风险,但昼夜温差大,清晨经常有薄雾影响行进。这段路程可以由骡马运输物资,部分路段可使用牛车,但受限于泥泞道路和丛林地形,效率较低。队伍沿传统商路向西北方向行进,穿越乌文扎地区,全程约400公里,中间经过了卡利瓦、乌文扎盐矿(盐贸易中心)和卢甘加等。

经过马哈勒山脉余脉时,需翻越岩石裸露的山丘,这里骡马易失蹄,大家需手脚并用攀爬。

马拉加拉西河渡河点,渡口有尸骨堆成的路标,警示渡河失败者。旱季水位较低,探险队在此耗时半日搭建临时木桥渡河。

经过乌文扎盐矿时,当地的哈族控制着这座年产盐约500吨的地区,商队需以盐或布匹换取通行权,否则可能遭遇伏击。商队常以20捆布匹换1吨盐。而在塔波拉雇佣的脚夫和向导,像上一程的同行一样,惊异并受益于探险队的神奇的药物,主动跟哈族头人联络,用药品换取了通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