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登陆东非与德皇敕令(第2页)
除了象牙和野生橡胶,此地重要的出口商品还有奴隶贸易。虽然名义上被禁,但仍有阿拉伯贩子用帆船偷运人口至港口外不远的桑给巴尔。从阿曼苏丹国控制桑给巴尔的1770年到英国强制废除奴隶贸易的1897年,根据当时的英国着名探险家davidLivgstone记录,19世纪中叶峰值期,年均约2-3万奴隶经桑给巴尔中转;1873年英国强迫关闭公开奴隶市场前,桑给巴尔岛奴隶市场年交易量约1-1.5万人。保守估计,1770-1897年间,约50-70万奴隶经桑给巴尔贩运(含陆路与海路中转),而部分学者如paulLovejoy认为可能达100万以上,因大量走私未计入官方记录。这些奴隶主要来自内陆猎奴区,如后世的坦桑尼亚的尼亚姆韦齐族领地、马拉维湖周边、刚果东部。阿拉伯-斯瓦希里奴隶商队武装袭击村庄,或通过部落中介购买战俘。然后从内陆(如塔波拉)步行至沿海巴加莫约等港口,再船运至桑给巴尔。从那里,奴隶被贩至阿拉伯半岛(阿曼、也门)、波斯湾(今阿联酋)、印度洋岛屿(如毛里求斯),要么去阿拉伯世界充当种植丁香、椰枣的劳动力或家庭仆役,要么在法国在留尼汪、英国在塞舌尔的印度洋种植园种蔗糖。当然,桑给巴尔本地丁香种植园高峰期(1850年代)也使用了约6万奴隶。
这里的进口商品主要是煤油、玻璃器皿、步枪等欧洲工业品、印度棉布、阿拉伯椰枣。
落日将椰子树拉长成鬼魅般的剪影,印度商人的煤油灯次第亮起。骆驼商队驮着象牙铃铛叮当,穿过集市时踢翻了一筐干鱼,引来妇女的咒骂。暗巷中,阿拉伯人掀开麻布,露出火药与黄铜子弹。
王月生有心情去细致入微地观察那些港口的细节,主要是本杰明表示从达累斯萨拉姆一直到基戈马这段所有的重要环节他们都摆平了。但是,王月生没有想到他说的摆平到底是什么样的程度,直到本杰明得意洋洋地出示了一份由殖民事务部(koloniabteing)出具的、有德皇印章的正式公文,使用古典德语和官僚术语,抬头为“以皇帝陛下的名义”(inanseerajest?tdeskaisers),直接接收者为德属东非总督(gouverneurvosch-ostafrika)爱德华?冯?利本诺斯基(eduardvo)。
公文的核心内容是拟由命令持有人带领科学考察队前往基戈马及其周边大湖区为“查明内陆矿产(如铜、锡)及橡胶资源分布,评估开采可行性,绘制帝国未来铁路线地图”,并“警惕英国传教士与比利时势力渗透,确保考察路线穿越争议边境区(如维多利亚湖西岸),宣示主权”,可以“与酋长缔结‘保护条约’,必要时以武力威慑,确保商路安全”,为此要求“达累斯萨拉姆仓库拨付:200发步枪弹药、奎宁500克、气压计2具、贸易货物(布匹、铜镯)以换取部落合作”,并“由20名阿斯卡里士兵、50名脚夫(wanyawezi族)及4名非洲语翻译组成护卫队”,敕令边缘有德皇潦草批注“勿让英国佬抢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