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又一个神圣遗迹?(第3页)
本杰明一副信心满满、轻松愉快的样子,滔滔不绝地向王月生表功,说他们的探险队是如何只用了20天就从德国的不莱梅到达加蓬沿海的利伯维尔,10天时间使用小型蒸汽船沿奥果韦河逆流而上经兰巴雷内的史怀哲传教站到上奥果韦省的核心据点弗朗斯维尔,然后骡马队5天穿越了100公里丛林到奥克洛地区。
王月生边听边配合地不时露出惊讶、赞赏的表情和语气,根本不问现场科考工作,因为常识告诉他,根据1897年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发现奥克洛铀矿区的自然核反应堆,更无法确认其存在。
首先就是此时人类对放射性认知的缺失,铀的放射性现象是1896年由亨利?贝克勒尔偶然发现,但直到1898年居里夫妇才提出“放射性”概念并分离出镭。1897年时,科学界对铀的放射性性质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形成系统理论。至于同位素与核反应,当时的科学家对原子结构,如质子、中子,一无所知,更未发现同位素。同位素概念于1913年提出。自然核反应需要铀-235的富集约3%,但这一核物理知识在19世纪末根本不存在。
还有就是此时探测技术的空白,无法检测同位素差异,用于分析同位素比例的质谱仪要20世纪20年代才发明,而奥克洛铀矿的异常(铀-235含量低于正常值)直到1972年才被现代仪器发现。而且缺乏辐射测量工具,用于检测放射性的盖革计数器发明于1908年,1897年时无法通过任何设备感知铀矿的放射性特征。
最后就是即使发现铀矿,也无法识别自然核反应堆。因为奥克洛铀矿的外观与普通铀矿无显着差异,仅凭肉眼或19世纪的化学分析手段(如光谱分析)无法察觉同位素异常。当时的化学家可能通过常规检测发现铀的存在,但无法进一步分析其核特性。还有就是天然核反应堆的发现依赖现代技术,1972年法国科学家通过质谱仪发现奥克洛矿石中铀-235含量仅为0.296%(正常值为0.720%),才推测存在史前核裂变;而中子慢化与地质条件,即自然核反应需要水作为中子慢化剂和特定铀浓度,这些理论在19世纪末尚未提出。
但是这些跟王月生有什么关系呢,反正王月生说了对方要是不能发现和证明的话,是没有资格跟自己谈合作的。他们只会认为自己学艺不精。至于他们为什么不说己方在现场的考察结果和疑问或求证,人艰不拆嘛。
其实本杰明只用了两个理由就说服了组织里的高层:第一,有谁能够万里之遥准确说出一个人迹罕至的非洲内陆丛林中的稀有矿产地?第二,不能发现什么异常,可能就是因为像上次的合作伙伴老摩根先生指出的那样,不是不存在,只是组织上掌握的科学手段不够而已。毕竟,两位青年天才科学家已经证明了当地铀矿的存在。
所以,本来王月生想的是,方案一,对方没有发现或者不能证明什么,因而放弃了进一步的打算,结果对方居然不在意没有实锤任何结论,就愿意继续合作,只好提前开展方案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