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现场考察与武科瓦尔(第2页)
ilok村以葡萄酒酿造闻名,石砌房屋外墙爬满枯藤,村民身着厚重羊毛衣,用塞尔维亚语与克罗地亚语混杂交流。河岸零星木屋中居住着以冬季捕鱼为生的家庭,渔船倒扣在岸边,网上挂满冰碴。奥匈帝国骑兵小队沿河岸不定期巡逻,检查可疑人员,尤其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在ilok村东南有临时税卡,对运输货物如木材、谷物征税,但对旅客仅做登记。ilok村无旅店,王月生与车夫借宿在了农家,在地板上铺了干草,与牲畜同屋取暖。因为与车夫同屋,无法从系统空间取食,只得吃车夫随身携带的黑麦面包、熏肉与李子白兰地。
第二天从ilok村向东南进入无人定居的河漫滩地带,即后世gornjasiga。多瑙河在此段(后世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边界)宽度约500米,12月底河面部分结冰,浮冰随灰色河水缓慢漂移,岸边堆积冰凌。河岸地势低洼,是一片无人定居的河漫滩,遍布沼泽与芦苇荡,霜冻后形成“冰原-枯草”交错的荒芜景观,偶见野鸭群在未封冻的河湾觅食,杨树与柳树枯枝在寒风中摇晃,积雪覆盖的灌木丛中偶见狐狸足迹。
奥匈帝国未在此设立永久哨所,仅偶尔有水文测量员或伐木队临时驻扎。匈帝国以“历史习惯线”管理多瑙河岸,未精确勘界,导致后世克罗地亚(继承帝国边界)与塞尔维亚(主张河道中心线)的争执。
王月生要的就是这段边界的定义模糊。见此处情形与后世历史记录无异,便回到ilok打算从村里购买这片荒地,却不想被告知村里处理不了,得去问县里。
于是,王月生先回到了武科瓦尔。武科瓦尔位于多瑙河南岸(后世克罗地亚东部),与对岸的此时同属奥匈帝国的塞尔维亚隔河相望,是连接匈牙利大平原与巴尔干半岛的航运枢纽。冬季多阴霾天气,朔风从匈牙利平原呼啸而至,裹挟细雪扑打窗棂。多瑙河冰层下梭鲈与鲶鱼游弋,秃鹫盘旋于城外荒野,啄食冻毙的野兔。武科瓦尔港停泊着来自维也纳、布达佩斯和黑海的货船,冬季虽航运减少,但仍有满载小麦、木材和葡萄酒的驳船启程前往下游的贝尔格莱德。河面漂浮薄冰,蒸汽拖船与木制驳船缓慢穿行,码头工人身裹羊皮袄装卸谷物和木材。码头仓库堆叠着匈牙利平原的谷物桶和斯拉沃尼亚橡木桶,酒香与河水的腥味混杂。
城郊葡萄园覆雪休眠,但酒窖中储藏的前一年产“格拉舍维纳”白葡萄酒正通过商行销往帝国全境。城里的铁匠铺打造农具与马蹄铁,陶器工坊烧制青釉酒罐,犹太裁缝店为贵族定制毛呢大衣。
城堡要塞驻扎奥匈帝国第77步兵联队,士兵着深蓝色大衣巡逻,呵气成霜。冬季演习在城郊雪原展开,炮车碾过冻土留下深痕。多瑙河巡逻艇“蒂萨号”甲板结冰,水兵用长杆破碎航道浮冰。塞尔维亚商贩渡河需持帝国通行证,海关官员搜查走私烟草与火药,税吏的铜秤砣冻得粘手。
城市的中心广场上,建于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的市政厅矗立广场北侧,钟楼顶部装饰双头鹰帝国徽章。广场周边环绕匈牙利贵族宅邸,外墙彩绘褪色,铁艺阳台结满冰霜。向东延伸的狭窄街道旁是平民区,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工匠的木屋低矮拥挤,烟囱冒出松木燃烧的浓烟,融雪后街道泥泞不堪。面粉厂、锯木厂沿河而建,蒸汽机轰鸣声与教堂钟声交织,煤烟在灰白天空下弥漫。富人宅邸使用铸铁火炉燃烧焦炭,平民以木柴或泥炭取暖,呛人烟雾充斥贫民区。街道夜间依靠煤气灯照明,但贫民区仍用油脂蜡烛,昏暗巷弄中醉汉与巡警的提灯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