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华人洗衣店(第2页)
公共水井旁边第一个院门上方挂着一副招牌,写着“sghgLeeLaundry”。阿宽兴奋地一指招牌,说“生哥,应该没错了,应该是中国人的洗衣店,就是不知道老板叫李兴利还是李兴礼”。阿宽就是广东人,听他的应该没错。
阿宽有个天赋,就是在这种底层人士汇集的地方如鱼得水,总能把客场当主场。在这种环境下,阿宽与王月生就颇有默契地自动切换了相处模式。尤其是此次出门前,二人特意换上了此时英国街头常见的普通工装,于是此刻看起来就是阿宽带着王月生混了。
两扇院门一开一关。阿宽在开着的门扇上象征性地敲了两下,就推开关着的门扇,很自如地走了进去。院里一个中年一个青年华人已经闻声看了过来。见来人也是一副中国人面孔,那个中年人开口道,“两位大佬,你哋揾边个?”(两位先生找谁)
阿宽咦了一声,回道“居然系四邑嘅乡党,唔知系新会嘅定系开平嘅。”(居然是四邑的老乡,不知道是新会的还是开平的)
对面二人很兴奋地说,“我哋系台山嘅”(我是台山的)(以下双方对话用普通话来表达),同时热情地引领阿宽和王月生往院子里面的屋中走去。
阿宽很开心地跟对面两位老乡飚家乡话,王月生倒也不感觉受到冷落,反而兴致勃勃地仔细打量周边的环境。只见这个院落约20平米,支满了晾衣架,架上零零散散地晾晒着衣物和床单等,不算多,也不算少。院子尽头是跟邻居联排的两层的小楼加半层阁楼,一楼正对院落的屋门旁边有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24小时营业,衬衫熨烫1便士\/件,床单清洗3便士\/条,不洗丝绸”。一层房间里蒸汽弥漫,房间的一角是个烧煤铸铁锅炉,旁边有水泥砌成的连在一起的三个方形水池,里面放着木制搓衣板,水池旁边散乱着几个木桶,木桶中肥皂水泛着灰色泡沫;靠近房屋中间位置是一条长桌,上面铺着一大块已经看不出原始颜色的布,掀起一角的桌面上放着几个铸铁熨斗,再旁边是个装得半满的木炭盆,墙角则堆叠着浆洗过的蕾丝领口和亚麻床单。
洗衣房的两个人领着二人进屋后,中年人忙不迭地在长桌一角,掀开桌布,又不知从哪个角落拉来四张一看就是自己打造的凳子,请二人坐下,同时嘴里吆喝着年轻人去旁边巷子里的肯叔杂货店买茶叶来。阿宽知道王月生肯定不愿喝这里的水,也知道老板嚷嚷着买茶云云是虚应故事,于是连忙站起来拦住年轻人,态度坚决地不让他们去准备。俩人叽哩哇啦地,让王月生听着像是要打架。老板见机就坡下驴,笑了笑说道,“知道两位贵客喝不惯这里的水,这里的水邪性,喝多了掉头发。你看英国鬼佬男人就是秃子多”。阿宽把这句翻译给王月生听,王月生立时大生知己之感,想起后世无数英国俊男满头秀发英年早掉的样子,开怀大笑,倒是弄得老板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的话哪里可笑至此。
阿宽继续跟二人拉起家常,得知中年人果然便是洗衣店的老板,叫李兴礼,已到英国快10年;年轻人是他的外甥,姓陈,家里都叫陈阿四,去年刚来英国。
在场聊天的几人都不知道的是,后来阿宽指导下李老板的洗衣房成为了外籍务工创业的样板工程之一,被记入了当地的市政档案并流传后世。而陈阿四在自己宿舍砖墙缝隙中刻下的“光绪廿年台山陈氏在此”,随着时光的流逝,虽然斑驳模糊,但依然留存到了后世并隐约可辨。
李老板介绍完自己这边,便询问阿宽此行的目的。阿宽便按照之前的方案,说自己是南洋华人一个互助机构遣来英国的,因为当地华人屡受西洋殖民者的欺辱,觉得需要动员海外各地的华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直接欺负大家的警察、街头流氓、恶棍和税官。天下华人是一家,南洋同胞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也愿意把一些经验和资源共享给其他国家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