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19章 论战甲午(第2页)

“我注意到你刚才说的那位阁僚的权力不包括财政,这是一个弱点,也应该是唯一的突破口”,麦克马洪说道。

“亨利,你不但是个出色的军官,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历史上一定会有你的名字”。没过几年王月生就恨不得撕了自己这张乌鸦嘴。

“这时中国的另一位阁僚(军机大臣)不但是财政大臣(户部尚书),而且是现任皇帝和前任皇帝的老师(注:翁同龢)。而他恰恰跟前面那位将军大臣有私人恩怨,因为将军大臣之前替他当时的上司写了一份报告给皇帝,举报了财政大臣的哥哥,结果是财政大臣的哥哥和父亲都因为这件事先后去世,这俩人的关系算是不死不休那种。

而作为小族临大邦的皇帝,最需要的就是在主体民族的重要官员之间保持分而治之、互相牵制,有矛盾要分,没有矛盾创造矛盾也要分。所以,皇帝,其实是现在皇帝的名义上的母亲,特意支持财政大臣和他圈子里的一群人去限制将军大臣的势力,为此不惜借日本人的手去消灭将军大臣的军队”。

“不可思议,你是说你们的皇帝跟你们的大臣一起配合外国军队消灭本国军队,原因只是这个将军的势力太大?”,戴维斯惊讶道。

“原因很复杂,我刚才说的高层恩怨、公报私仇,只是原因之一,这场战争我们国家恐怕要研究很久。但是,从政治上讲,这个至少是原因之一。其实,从利益的角度讲,也可以理解这些政治决策。毕竟,对于皇帝,或者小皇帝背后的太后来讲,将军的部队输了,清国不过割地赔款而已。但如果将军的部队在对外战争中赢了,本身就已实力超强,再叠加对外作战胜利的光环,恐怕大清就不姓爱新觉罗了。

同样,对于那位财政大臣和他的同道者而言,无论是现在的皇族,还是可能占据中华的外国势力,他们都还有利用价值。而如果将军的势力全面占据了上风,那么将军的幕僚内有无数的人才可以取代他们的位置”。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口中的将军大臣就是你们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大人,你说的私人军队就是淮军了?那你认为这次战争之后李鸿章大人会是什么结果?他的势力还会存在吗?他的继任者会是谁?别这么看我,我毕竟在香港呆了那么多年,而且马上要去中国做武官,这些基本的事实我还是了解的”,戴维斯不满王月生张大嘴巴对他发呆的傻样子。

“呃,你这个问题太大了,是东亚问题专家才能回答的。不过你要问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第一,李鸿章大人现在要承担失败的一切责任,作为马关条约的签字人,他已经身败名裂,再无政治前途;

第二,他的势力会被削弱,但汉人掌握的其他军队派系不会允许中央和满人任意地消灭一个军队派系,到了一定程度,几个军队派系会互相保护;

第三,如果说有谁能继承李大人的位置,去维持和带领淮军的残余势力的话,应该是袁世凯将军。他在甲午战争之前的处理朝鲜事变期间表现出较强的办事能力和军事才能,尤其是在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中,维护了大清对朝鲜宗主国地位的。他的政治表现在此次事件中优于其他淮系将领,而他在朝鲜战争后期被李大人下令调回国内,名为不满,实为保护。所以袁将军对甲午战争中军事方面的失败无须承担主要责任,应该是李大人留的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