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拉德布罗克的社会丛林(第2页)
铸铁电线杆上缠绕着蜘蛛网般的电报线,每隔百米可见标有\"大都会铁路公司\"的检修井盖,远处帕丁顿调车场的蒸汽机车鸣笛声穿透潮湿空气,煤烟随风扩散,空气中混杂着焦油与马粪味。杂货店角落安装了一台公共电话,墙上涂鸦“爱尔兰人滚回家”与“工会万岁”并列,涂鸦旁边则是廉价默剧表演的剧院宣传海报。
廉价默剧是指当时为适应大众娱乐需求而兴起的一种低成本、通俗化的默剧形式。主要面向普通民众,票价低廉,演出场地多为市集、街头或小型剧场。其制作成本低,依赖简单布景(如单幕背景)和日常道具,甚至通过演员肢体动作模拟虚拟道具(如“触摸空气中的门把手”)。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默剧对豪华视觉效果的依赖,降低了演出成本,使默剧得以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传播。
演员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即兴互动传递剧情,无需台词,仅依靠肢体语言和少量语气词(如笑声、哭声)推动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或民间故事,强调幽默、讽刺或温情元素,以吸引普通观众。例如模仿市井生活场景或讽刺社会现象。部分表演融入即兴元素,演员可以与观众直接互动,增强现场趣味性。
18世纪默剧曾是英国主流戏剧形式,但因追求视觉效果导致成本高昂,逐渐被现实主义戏剧取代。19世纪末,默剧为维持市场竞争力,转向更通俗、低成本的表演模式。这一时期的廉价默剧可视为传统默剧的“平民化”变体,与后来的哑剧(如卓别林的无声电影)形成对比。哑剧更强调艺术性,而廉价默剧更注重娱乐性和大众接受度。
廉价默剧成为19世纪末英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低成本娱乐的需求,也为后来的哑剧、肢体剧场等表演形式奠定了基础。其“去语言化”的特点打破了语言壁垒,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理解,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优势。
穿过一段坍塌的围墙,裸露出野生黑莓丛,戴软帽的老妇用锡罐采集果实;流浪画家在褪色的谷仓木板上涂抹油彩,画中是被烟囱切割的天空。来到了拉德布罗克丛林车站前面的小广场,传来蒸汽火车的嘶鸣,戴鸭舌帽的工人涌入站台,通勤至伦敦市中心或西部的工厂。站台旁堆满货箱,标有“利物浦五金”“曼彻斯特棉纱”字样。而旁边就是沿街展开的手推车组成的街头集市,主妇们讨价还价购买土豆、鲱鱼和煤块。爱尔兰裔菜贩吆喝“一便士一磅的卷心菜!”,吉普赛人兜售廉价锡器与修补锅具。
双马牵引一辆漆成深棕色的车厢隆隆驶过,二等车厢挤满前往帕丁顿车站的工人,一等厢内一位戴丝绸礼帽的股票经纪人正在看银怀表,被售票员高声提醒“小心财物”。
自从来到这个时空,王月生总是喜欢在有闲暇和心情的时候仔细观察这个世界。他不确定这是否是前世真实的历史,但他喜欢去注意每一个细节,因为后世的一切,都是前世所演化。这里没有肯辛顿的玫瑰香气,却充斥着蒸汽时代的躁动、贫困的挣扎与新世界的萌芽。工人阶层的汗水、移民的乡音与中产阶级的焦虑,在此交织成工业革命的另一面。
穿过拉德布罗克林荫道,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波多贝罗路的市场。在1895年,波多贝罗路市场已经存在了数十年。最初,这个市场以生鲜食品和日常用品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古董、二手物品和各种商品于一体的市场。这个时期的伦敦正经历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激增。此时,它尚未成为后世闻名遐迩的古董市场,但作为诺丁山地区劳工阶层与移民社群的核心贸易集散地,这里已是一片混杂着生存挣扎、异域风情与市井智慧的沸腾场景。夏日的热浪裹挟着市集的喧嚣,勾勒出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另一种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