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儿童的水手服和女王的天鹅(第2页)
视线回到大街,女仆围着白围裙,推着镀镍婴儿车跟随戴羽饰帽的女主人。家庭教师带着穿戴水手服的孩童前往肯辛顿花园;身着制服的邮差摇铃投递电报或书信。一些孩子在人行道上追逐嬉戏,手里拿着彩色的气球。一只小狗在他们中间穿梭,欢快地摇着尾巴。在街角,一位街头艺人正在演奏小提琴,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聆听。他的帽子里放着一些铜币,那是路人给予的打赏。
前世此时上流社会的儿童,不分男女。都喜欢穿水手服,颇令王月生诧异。经过了解才知道,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全球海洋霸主,皇家海军的威望极高。水手形象成为国家力量与冒险精神的象征,上流社会通过让孩子模仿水手装束,表达对帝国成就的自豪感。乔治五世(1865–1936)的孩子们常被拍到穿着水手服,这种皇室着装风格迅速被上流社会效仿,成为身份与品味的标志。
在之前的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儿童服饰多为缩小的成人款式,束缚活动。19世纪后半叶,受社会改革思潮影响,儿童服装开始注重舒适性。水手服的宽松剪裁,如阔腿裤、宽松上衣,更适合孩子活动。
而且水手服源自法国海军传统的标志性条纹具有辨识度,且黑白对比在维多利亚美学中象征简洁与活力,符合新兴的中产阶级对“自然健康”的追求。水手服虽借鉴底层水手的职业装,但经改良后,如添加蕾丝领结、丝绸面料,成为精英专属,既模仿“粗犷”形象以彰显冒险精神,又保留精致细节以强调优越地位。
狄更斯等作家在作品中常将水手塑造成勇敢、正直的形象(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角色),强化了水手的正面联想。亚瑟·拉克姆等插画师常描绘儿童穿水手服的场景,进一步将其固化为“童年”的视觉符号。
水手服的统一设计,如立领、绑带,暗含对纪律的强调,契合当时上层社会对儿童“培养坚毅品格”的教育目标。随着城市扩张,富裕家庭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如游艇、海滨度假,水手服的实用性与活动自由度契合这一趋势。
所以,水手服在19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的流行,本质是帝国意识形态、服饰改革、阶层标识与文化审美的多重交织。它既是对海洋霸权的浪漫化投射,也反映了儿童服饰从束缚走向功能化的转型,同时成为精英阶层巩固身份认同的视觉工具。
路两旁有许多精致的店铺,包括裁缝店、帽子店、书店和古董店。橱窗里展示着最新的时尚服饰和精美的商品。面包店飘出酵母与焦糖香气,裁缝店展示着鲸骨紧身胸衣与男士礼服,街角药房橱窗陈列着瓷罐装药草和柯达最新推出的便携式相机的广告。
街边的茶室和咖啡馆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的人们正在享受上午茶,桌上摆满了三层点心架和精致的瓷器。零星分布的遮阳篷店铺陈列着瓷器店、文具店和古董书商,橱窗内展示着印度茶具、牛皮封面的狄更斯小说初版,以及标价3先令6便士的黄铜望远镜。
推车售卖冰块、柠檬水的商贩吆喝着\"冰镇柠檬水,半便士一杯!\",胸前挂着花篮的小贩叫卖“一便士一束”的紫罗兰,报童挥舞着《pallallgazette》高喊着\"罗斯伯里首相辞职危机!\"呼啸而过,临街宅邸窗口传出了钢琴练习曲贝多芬《月光》第三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