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旅馆的煤气灯和逛街(第2页)
煤气灯组件(灯罩、燃烧器)通过工厂化批量生产,成本降低80%(以伯明翰的cebrothers玻璃厂为例)。
煤气灯的推广和使用还需要法规、资本与公共治理的协同。
1847年《煤气厂与煤气管道法案》强制要求煤气公司定期检测管道,安装防爆阀;1860年《大都市煤气法》规定煤气热值下限(500btu\/立方英尺),打击掺假行为;
煤气灯关键技术(如welsbach灯罩的钍铈合金专利)受《专利法》保护,激励企业研发投入。
早期由私营煤气公司运营(如1812年伦敦与威斯敏斯特煤气公司),后市政当局通过特许经营招标(要求路灯覆盖率、价格上限)平衡公益与盈利;
煤气公司股票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流通(1860年代超1\/3上市公司为煤气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基建。
议会通过《公共照明法案》(1830年),强制主要街道安装煤气灯,警务部门监督夜间照明时间(通常日落至午夜),降低犯罪率;
设立“点灯人”职业(伦敦1870年有超1000名持证上岗者),需通过气体力学、急救培训;煤气厂工人纳入《工厂法》保护,限制童工与超时工作;
煤气泄漏引发的火灾催生专业消防队(如1833年伦敦消防引擎局),配备防爆工具与煤气总阀关闭预案;
政府印发《家庭煤气安全手册》(1858年),普及通风常识与中毒急救措施,减少民用事故。
煤气灯从实验品(1807年伦敦帕尔林街试点)到普及(1850年全英10万盏),倒逼政府建立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流程监管。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煤气公司铺设偏远地区管线(如苏格兰高地),实现照明网络全国覆盖。煤气灯重塑市民夜间生活(延长商业时间、促进剧院繁荣),公众对“现代性”的认同反哺政策支持。
英国煤气灯的辉煌,本质上是“煤炭-冶金-化工-机械”产业链与“立法-资本-市政-安全”治理链的双重胜利。它不仅照亮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街道,更标志着现代国家通过技术整合与制度创新,将工业潜力转化为公共福祉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19世纪英国全球霸权最微观却最持久的基石。
客厅一角,略有破损的波斯风格的地毯上摆着一套印花棉布沙发。靠近中部是一张长餐桌,围坐在长桌边上的有一对明显是从乡下来伦敦的年轻夫妇。稍微隔两个位子,则是当时在葬礼上致辞的王月生,跟在葬礼上拿相机的阿宽,和一起参加葬礼的女生阿珠,一起在吃旅馆提供的早餐。
早餐还是万年不变的那些,主食切厚吐司配橘子果酱、燕麦粥淋蜂蜜,热食煎培根、烤番茄、黄油炒蛋、黑布丁(血肠),饮品则是用保温壶盛装的锡兰红茶和新潮饮品速溶咖啡。不过私下场合经常喝王月生从后世带来的速溶咖啡的几人显然对这种新潮饮品不感冒。
因为此时的速溶咖啡是刚刚在1890年由新西兰化学家大卫·斯特朗首次通过喷雾干燥法将咖啡液制成粉末,并申请专利制成的。其口感比后世的速溶咖啡完全是两个概念。现在只是有部分人家或者商家把它当做一种新品噱头来使用。后世人习惯的速溶咖啡,是1938年瑞士雀巢公司应巴西政府请求,为解决咖啡豆过剩问题,研发出更稳定的冻干工艺后才大幅改善了速溶咖啡的风味和溶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