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1章 失踪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与还在的古希腊垃圾堆(第3页)

几个人听着王月生的介绍,看着眼前的景象,完全想象不出二者是同一处地方。是的,此刻在众人眼前呈现的奥克西林库斯只能用一片垃圾场来形容。古时这里因尼罗河支流的存在而繁荣,但到19世纪末,支流早已干涸,遗址被沙漠和沙丘包围,形成一片荒凉的废墟。地面上散布着古代建筑的残骸:断裂的石柱、倒塌的泥砖墙、陶器碎片和零星的石雕残块。这些遗迹属于托勒密、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行政与宗教建筑,但因长期废弃和自然侵蚀,已难辨原貌。巨大的古代垃圾丘,高耸如土丘,内部堆积了千年的生活废弃物。附近村民常在此挖掘“塞巴赫”,即富含有机质的古垃圾堆,用作农田肥料。古代建筑残留的石块和砖材也常被当地人用作建筑材料。

几人从王月生后续的介绍中,才明白为什么要在此地淘宝。

公元前至中世纪,这里先后受努比亚、波斯、希腊、托勒密、罗马、拜占庭及阿拉伯法蒂玛王朝(950-1171年)统治,成为跨地中海文明的交汇点。这里拥有早期基督教修道院和埃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反映了其多元信仰传统。当年的埃及虽识字率有限,但低廉的莎草纸成本与官僚体系催生了海量公文写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字经济”,打破了传统石刻公文主导的古典叙事,揭示了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如购物清单、邻里纠纷等,直接提供了手稿证据,弥补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等古籍毁灭后的文献断层。公元640年阿拉伯征服此地后,运河系统废弃,导致沙漠定居点无法维系,居民迁至水源充足的城镇,奥克西林库斯逐渐荒废。虽然10-12世纪法蒂玛王朝短暂复兴时试图重建但未果,至14世纪彻底沦为沙漠废墟,后世直至19世纪末被考古重新发现。

此地位于埃及西部沙漠,远离尼罗河洪泛平原,气候极度干燥,年降雨量近乎为零,沙丘与干涸河床环绕。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地下易腐物品如莎草纸在无地下水侵蚀的区域得以长期保存。这个遗址的垃圾堆中应该埋藏着几百年间积攒的至少上百万份莎草纸,涵盖古典文献,如失传的希腊戏剧、官方档案、私人信件、税单等日常记录。干燥气候与无降水环境使莎草纸免于腐烂,形成天然的“时间胶囊”,也令奥克西林库斯成为沙漠中沉默的文明档案馆,其干燥气候与跨文明历史塑造了一座独一无二的“纸莎草宝库”,将古典世界的宏大叙事与琐碎日常凝固于沙土之下。

王月生所在的后世历史上,一年后的1896年,英国考古学家伯纳德·格伦费尔和阿瑟·亨特将领导一场大挖掘,出土大量的莎草纸文献。这些文献主要用希腊语书写,涵盖了罗马时期的各种文件。这些文献包括政府记录、私人信件、文学作品和宗教文本,是研究古希腊和罗马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