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染青山客 作品

第121章 医道无界(第3页)

药香在诊室弥漫,洛保突然想起师父苏鹤年临终前的话,

那时老人枯瘦的手紧攥着她的白大褂:\"保保,莫被门户之见困了心。\"

她望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继续说道:\"人体是最精妙的系统,就像宇宙万物相生相克。

西药是靶向导弹,中药是调兵遣将,只有二者配合......\"

\"就像师姐您既懂开颅手术,又会望闻问切!\"林小满突然插话。

洛保笑着点头,\"当年在国内读博时去美国那里做交换生一个月的时间,我的教授总说中医是'神秘主义'。

\"她点开手机里存着的古籍扫描件,泛黄纸页上的蝇头小楷与英文批注交相辉映,

\"我就用实验数据证明,黄芪多糖能增强免疫力,丹参酮可以抗血栓,

医学不该有国界,更不该有偏见。\"

窗外传来护士推车的轱辘声,洛保终于允许明昊处理伤口,

实习生们背过身时,她轻声说:

\"知道我为什么坚持中西医结合吗?

\"纱布揭开的瞬间,她疼得闷哼一声,却仍在笑,\"因为小时候姐姐生病,

西药压不住高热,是外公的一剂白虎汤救了她,从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也记不清,懵懵懂懂的时候,后来,我自己发烧的时候,我姐姐也用这种方法,你们只要明白一个道理,能救命的,就是好医术,\"

明吴重新包扎好伤口,洛保整理着凌乱的鬓发,身后的实习生们却发现,

他们师姐白大褂口袋里既装着神经内科的指南手册,又露出半卷《伤寒杂病论》小本本。

\"记住,\"她举起中西医两套诊断方案,

\"真正的医者,要像大海容纳百川,

当你们站在手术台前,心中要有阴阳平衡;

开出处方时,也要看见细胞分子的律动。\"

\"师姐,那我们该怎么学?\"宋阳突然举手,镜片后的眼神满是困惑。

洛保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门诊大厅,\"去看、去听、去感受。\"她的声音混着药香与晨光,忽然话锋一转,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先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医学生毕业后,还要经历三年规培吗?\"

诊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私语声,

林小满攥紧笔记本:\"是为了积累临床经验吧?\"

\"这只是其一

\"洛保转身时,白大褂带起一阵风,拂过案头摊开的《本草纲目》与《默克诊疗手册》

她调出医院规培系统的界面,屏幕上闪烁着密密麻麻的轮转计划,

\"你们看,规培期间要在至少6个科室轮转,

接触上千个真实病例,

这不仅是技能的打磨,

更是让你们明白——医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

你们搞清楚一点,就是你们面对的是一个一个真实的生命,你们的如果一旦失误,一旦做错,没有挽回的权力机会\"

她轻点鼠标,调出某位规培生的成长档案:\"这个医生刚来时,连静脉穿刺都手抖,

但经过急诊科的高强度训练,现在能在黄金四分钟内完成心肺复苏,

规培就像一场淬炼,把纸上谈兵的医学生,锻造成能独当一面的临床医生,

我知道有时候,会很累,

但是你知道你选择了这个职业,你们面对的是一个一个的鲜活的生命,

医生不是万能的,也有一些病能治不好,但总不能让自己的病人死在自己手上吧,让自己医死?\"

明昊默默的推门而入,递来一杯温茶,洛保接过却没喝,继续说道:

\"更重要的是,规培能打破专业壁垒。\"她指向墙上的科室分布图,

\"在神经内科,你们学的是定位诊断;但到了中医科,

望闻问切能发现仪器检测不到的症候,就像我处理张大爷的病例,

单靠西医的抗凝药会伤脾胃,而中医的八珍汤刚好能调和阴阳。\"

宋阳若有所思地记录着,笔尖突然顿住:\"可是师姐,有些医院直接招研究生,跳过规培不行吗?\"

洛保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孔,白大褂口袋里的《伤寒杂病论》露出古朴的书角:\"不能!,我在医学院的时候,师父苏鹤年曾说,'没有三年病房轮转,摸过一千个病人的脉搏,不配称临床医生',

规培的意义,在于让你们知道——每个化验单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每次用药都是责任。\"

她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按住腹部的手指微微发白,却仍强撑着继续:

\"就像我现在的伤口,本可以静养,

但张大爷的术后调理、这个高热惊厥的孩子......\",\"病人不会等医生养好了伤再来。

规培就是要让你们在高压下学会担当,在复杂病例中锤炼决策力。\"

诊室陷入长久的寂静,

洛保整理了下凌乱的鬓发,将冰凉的听诊器捂热后递给林小满:

\"来,试试听这我的呼吸音,

记住,规培不仅是学技术,

更是学做'人医'——既要像西医那样精准分析数据,也要如中医般体察病人的身心疾苦。\"

实习生们围拢过来,洛保望着这群专注的身影,想起自己规培时在急诊室通宵,

在中医科跟着师父辨认药材的清晨,那些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日子,

最终都化作此刻眼底的坚定:\"医学之路没有捷径,

规培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你们在未来面对生命时,有足够的底气说——我准备好了。\"

\"西医的实验室里藏着微观世界,中医的典籍中蕴含着天人合一,

诊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医学没有标准答案,你们要记住这一点,病人不会按照你们书本的知识发病,

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对这个药方这个治疗方法管用,但有的人却不一样,却没有效果,所以需要望闻问切,

\"她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孔,你们,不管在这条行医的道路上走多远\"永远记得永恒的初心,当医生最初的想法,

当你们学会用两种视角看世界,就能在生命的迷宫里,找到最适合的那条路。\"

那些在黑衣组织实验室偷偷研究中药的夜晚,在剑桥用针灸为教授止痛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