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霸道 作品

第290章 骏马归时仍系纲:一场相遇里的家风解码

那年在河南黄家集的暮色里,乡亲们塞给我的土产还带着灶膛的温热,目送的人群在尘土里模糊成剪影。他们握着我的手说“出门在外都是亲人”时,我忽然读懂了祠堂匾额上“忠孝传家”四个字——原来家风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古训,而是活在烟火里的温度,是陌生人递来的一碗热汤里藏着的“兄弟互爱”,是离别时十里相送里透着的“仁厚处世”。

一、严母慈父:生命最初的经纬线

黄家集的老人提起家教,总说“严母手里出孝子,慈父肩上有担当”。这让我想起老家的堂屋,祖母总在清晨督促子弟诵读《黄氏家训》,戒尺悬在墙上却极少落下,只那道目光便让顽童们不敢懈怠;祖父则会在农闲时带着孙辈下地,教他们辨识五谷时总说“耕读两不辍,才算立得住”。这种刚柔并济的教养,像经纬线般织就人格的底子——严母教会敬畏规则,慈父示范责任担当,就像春申君黄歇“忠信立身”的遗训,既要有对道义的恪守,也要有对生活的热望。

在黄家集借住的那夜,我见过邻家母亲为晚归的儿子留灯,一边嗔怪着“下次再晚就锁门”,一边把热菜重新温在锅里;也见过父亲带着少年去祠堂祭祖,路上轻声讲着“事亲以孝”的典故。这种教育从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把“孝悌”二字熬进日常:给长辈盛饭时的双手递接,兄弟争执时母亲“让他三分又何妨”的劝解,都在无声中让“家和万事兴”成为刻进骨髓的信念。

二、勤劳持家:泥土里长出的尊严

黄家集的清晨总被锄头叩击土地的声音唤醒。祠堂旁的碑刻记载着清代《黄氏家规》“勤以兴业,俭以养德”的训诫,而我亲眼看见乡亲们如何践行——天未亮就去田垄间侍弄庄稼的夫妇,将新收的麦子细细筛拣后,还要把瘪谷留作禽畜饲料;主妇们围坐在村口纳鞋底,碎布拼缝的鞋底纹路里,藏着“粗茶淡饭量入出”的精明。这种勤劳不是苦行,而是对生活的郑重,就像黄庭坚“藏书万卷教子读”的同时,也要求子弟“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让耕与读互为表里,在泥土与书卷间找到安身立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