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霸道 作品

第275章 人生感悟解码问道:教养如璞,琢之成器(第2页)

这块“心灵田地”的耕作,需历经三重境界:

-识璞:承认人性如未经雕琢的玉石,既有天生的肥沃,也有杂芜的野草。荀子言“性恶”,孟子主“性善”,实则人性本是璞玉,教养便是识别其中良材的慧眼;

-琢玉:“服从而不低声下气,坚强而不顽固”,如匠人琢玉,去其棱角,存其本真。宋代程颐“主敬”之学,正是强调以敬畏心打磨心性,让顺从不失尊严,坚强不碍通达;

-成器:当道德情操成为本能,便如《诗经》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终成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明代徐霞客游历四方,并非只为猎奇,而是以教养为舟,在山河跋涉中完成道德人格的修行。

三、行道之方:在日用常行中凿刻光阴

教养的修行从不在玄远之处,而在触手可及的生活细节。每天观赏一幅好画,是让眼睛习惯美;阅读一页佳作,是让心灵浸润智慧;聆听一支妙曲,是让耳朵懂得和谐——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恰如春雨润物,在日复一日的浸染中重塑生命的质地。就像王羲之临池学书,染黑一池清水,最终让笔锋里流淌出教养的韵律;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并非刻意求博,而是在逐字研磨中培养出通达的眼界。

古罗马塞涅卡说:“时间会消逝,但教养会将时间沉淀为珍珠。”缺乏教养的人,如同握着满把黄金却不知其价值,在抱怨与指责中虚掷光阴;而懂得修养的人,却能在一粥一饭中看见天道:农夫耕耘土地,是“汗滴禾下土”的敬畏;匠人雕琢器物,是“玉不琢不成器”的虔诚。就像《菜根谭》所言“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真正的教养,是让真心在世事打磨中愈发澄明,而非在挫折中沦为怨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