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霸道 作品

第252章 解码问道:在物我两忘处寻得生命的轻安(第2页)

二、求与困的辩证法:在欲壑中筑一道月洞门

“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的警示,如同一道月洞门,将欲念的喧嚣挡在园林之外。北宋蔡京求权至“六贼之首”,却困在“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的绝笔诗里;明清商人求富而建徽派大宅,最终困在高墙内的四方天空下。这些“求”如同莫高窟壁画中被烟熏黑的经变画,当初画得越繁复,后来越难剥离困厄的烟垢。

反观苏轼“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通达,他求的从不是官职高低,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顿;张桂梅校长求的不是个人安逸,而是“让女孩读书”的执念,这份纯粹的“求”反而让她挣脱了病痛的困锁。就像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设计者只求与清风明月相对,反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陪伴。真正的“无欲则刚”,并非断绝所有欲求,而是如黄山松扎根岩缝却不贪求土壤,在有限的索取中保持生命的挺拔。

三、物与我的圆融:做驾驭流云的飞天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智慧,恰似敦煌飞天的飘带,在操控与放任间找到平衡。宋代文人“以器载道”,茶盏里盛的是“涤荡尘心”的哲思,画卷中藏的是“澄观万象”的胸怀;茶马古道的马帮用骡马运输货物,却从不把驼铃当作禁锢自由的枷锁——这些“使物”的智慧,如同扬州个园的壶天自春,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意境,让物成为心灵的延伸而非囚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