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霸道 作品
第250章 解码问道:在生命的褶皱里遇见光
世人总爱用非黑即白的标尺丈量人生,仿佛“舍与得”必是楚河汉界,“人与己”定要泾渭分明。可当我们俯身细辨生命的肌理,会发现真正的“道”从不在标签的夹缝里,而在那些被简化逻辑忽略的褶皱中——那里藏着大禹治水时回望家门的泪光,藏着敦煌壁画里供养人未署的真名,更藏着每个平凡选择背后,灵魂与时光的私语。
一、取舍的复调:打破天平的隐喻
人们常把舍与得比作天平两端,却忘了真正的生命抉择从不是砝码的增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不懂“得”的温情,而是当涂山氏化作望夫石的那一刻,他把个人的“小得”熔铸成九州的“大舍”;商鞅立木取信时,舍去的五十金在历史的天平上,恰与法治社会的基石等重。这种取舍更像莫高窟的飞天飘带,看似向两端延展,却在舞动中织就圆满的弧线——就像唐代商人途经佛寺时,既卸下驼队的货物换取香火,又在梵音里拾起比金银更重的安宁。
市井拾荒老人攒皱巴巴的零钱资助学子,与商贾死守祖业不肯转型,同是“只得不舍”,前者是把物质的“得”酿成精神的“舍”,后者是用惯性的“得”困住创新的“舍”。生活从不是算术题,就像敦煌文书里记载的织妇,白天“得”了几匹锦缎的工钱,夜晚却“舍”出半匹布为孤女缝制嫁衣——这些选择的褶皱里,藏着比“舍与得”更复杂的经纬,需要用敬畏之心去解码,而非用标签的剪刀粗暴裁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