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霸道 作品

第238章 生命等式:利己与利他的格局辩证法(第2页)

生物学中的“共生效应”早已揭示:珊瑚虫为藻类提供庇护,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能量,这种“利他”机制让两者在残酷的海洋环境中存活亿年。人类社会亦然,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营建,是无数画工、僧人“利他心”的叠加,他们未必留名青史,却在为信仰与文明奉献的过程中,让个体生命融入了永恒的文化长河;疫情中的逆行者们,冒着感染风险守护陌生人,看似“损己”的选择,却在“为他人”的行动中,让生命突破了肉体的局限,获得了精神的永生。

三、格局升维:从“得失计算”到“生命共振”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写道:“利己之心是人进化的原动力,但只有具备利他心,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格局的大小,本质在于看待“利己与利他”的坐标系——市井小贩计较一厘一毫的得失,是站在“个人账本”前算账;而企业家如张謇,弃官从商后将利润投入“实业救国”,是站在“民族账本”前布局;更有圣人如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以“致良知”为己任,奔走四方教化民众,是站在“天地账本”前书写生命。

这种格局的升维,恰似从“独木舟”到“万吨轮”的进化。独木舟只能承载一人,稍遇风浪便有倾覆之险;而万吨轮虽需承载更多重量,却能在远洋中抵御惊涛。就像北宋张载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看似将自我置于宏大使命中,实则让个体生命与千秋万代的文明产生共振;当代“糖丸爷爷”顾方舟,放弃个人科研成就,毕生投入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让数百万儿童免于残疾,这种“利他”的选择,最终让他自己成为了“生命方舟”的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