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霸道 作品

第195章 《深潭问道:在浮世中修一汪不动声色的海》

暮春时在江南见过一口老潭,岸边长满苔痕斑驳的青石。那日骤雨突至,塘面却只泛起细碎的涟漪,待雨停时,云影天光已复归平静,仿佛方才的动荡从未发生。忽然想起古人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这深潭不语的模样,竟藏着天地间最朴素的修行之道。

一、藏锋者,非钝其刃,乃守其锐

世人总以为“不显山不露水”是一种刻意的伪装,却不知真正的智者早已懂得,锋芒从来不是靠张扬来证明的。就像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时“以无厚入有间”,刀用十九年仍如新刃——不是刀不锋利,而是懂得顺着肌理行走,不与坚硬处硬碰。生活里那些在权贵面前不卑不亢的人,未必身怀惊世之才,却一定深谙“自我价值无需借他人目光加冕”的道理。他们的“藏”,是把锋芒收进对分寸的拿捏里,把底气藏进对规律的敬畏中,就像老潭蓄水,看似承接万物,实则始终守着自己的深浅。

曾见过一位创业多年的长辈,席间有人夸他“手腕高明”,他却指着案头的菖蒲笑:“哪有什么高明,不过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像水一样绕路,什么时候该像山一样站稳。”细想的确如此,真正的力量从不是横冲直撞的“显”,而是张弛有度的“隐”——隐的是浮躁,显的是定力;隐的是锋芒,显的是格局。

二、深潭之“深”,不在城府,而在根系

有人误解“深不可测”是心机深沉,却忘了深潭之所以深邃,从来不是因为藏着多少暗流,而是它连接着地下的泉脉,扎根于土地的深处。就像那些深谙人情却不世故的人,他们的“通透”不是源于套路的堆砌,而是来自对人性的悲悯与对自我的清醒——知道人性有光也有影,所以不苛责他人的狭隘;明白自己有长也有短,所以不沉迷自我的膨胀。这种“深”,是历经沧桑后的温柔,是看过繁华后的素简,就像弘一法师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一生跌宕却最终归向平淡,那不是世故,而是看透后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