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破“用”之执:在有无之间照见学习的真意》(第2页)
2.“无用之学”,是穿越时光的伏笔
敦煌藏经洞里曾藏着无数“无用”的文书:僧人随手记的游历日记,匠人画废的壁画草稿,百姓抄错的佛经残页——千年后,这些曾被视作“无用”的墨迹,却成了解码文明的钥匙。人生亦如此:少年时背的“之乎者也”,曾被笑作“无用”,却在中年历经沧桑时,忽然懂了“知白守黑”的豁达;青年时研究的冷门学科,曾被叹“无出路”,却在时代转折处,成为开启新领域的密码。所谓“无用”,不过是“用”未显形,就像埋土十年的蝉,所有“无用”的蛰伏,都是为了某天振翅时的清亮。
3.“不学无用”之蔽:当生命只剩功利的空壳
若困于“不学无用”的狭隘,终将活成空心的木偶:眼里只有kpi的职场人,会在升职后陷入意义的虚无;只教孩子“学有用之学”的父母,会养出不懂“为何而活”的下一代。就像被修剪成整齐灌木的绿植,看似“有用”地装点了庭院,却再难长出拥抱天空的枝桠——真正的生命,需要“无用”的空间去舒展:允许自己读一本“没用”的闲书,允许孩子蹲在路边看一下午蜗牛,允许人生有一段“看似浪费”却在滋养心性的时光。
三、破执之道:在“有无相生”里悟学习的真义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学习的最高境界,从来是“有用”与“无用”的圆融:
-以“有用”立世,不困于生存之迫: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是对责任的担当,就像竹子先长竹节,方能挺过风雨;
-以“无用”修心,不困于功利之缚:涵养超越实用的精神,是对生命的尊重,就像竹节间的空心,恰是容纳天地清风的所在。
曾见过一位乡村教师,在教孩子算术之余,总要带他们去田埂上认草名、数星星——有人笑他“不务正业”,他却指着星空说:“算清了账,也要懂得抬头看天,不然赚再多钱,也不知道自己站在哪片土地上。”这便是“有用”与“无用”的和解:前者让我们走得稳,后者让我们走得远;前者是脚踩的大地,后者是头顶的星空,缺了哪样,人生都难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