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先知(第2页)
1993年4月1日,国务院才发布通知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同年5月10日,京城正式宣布取消粮票,成为中国第一个取消“粮票和粮本”的省市。
这才过去三两年的时间,中国的产品竟然多得卖不出去了。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都以为只有物资匮乏,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才会困苦。
没有想到物资丰富了、过剩了,人民生活同样不容易。
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农民就没钱就医,没钱让孩子上学,没钱买种子、化肥、农药。
工人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工厂没钱给工人发工资,工厂就会倒闭,工人就会下岗、失业。
这时候,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什么叫“内循环”什么叫“外循环”,当然也没有领略到“双循环双驱动”的重要性。
无论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养殖的畜牧水产品,还是工人生产的轻工、重工产品,如果卖出去了,最终只可能有三种去向:
第一,被国内终端消费者买了,用于日常吃喝玩乐,这就是消费;
第二,被国内企业买了,用于生产或扩建厂房,这就是投资;第三,被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买了,这就是出口。
一个商品,如果国内消费者不买、国内企业不买、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也不买,那就卖不出去了。
当大规模的商品都卖不出去的时候,这就是生产相对于消费能力出现了过剩。这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无解的。每隔十几年、几十年,它就会爆发一次。
每次经济危机过后,全世界都会变得市场萧条、经济失速,整体水平倒退几年甚至十几年。
而“经济危机”出现在我们国家,还是大闺女上轿——头一回。
如何解决化解“经济危机”?我国没有一点儿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慢慢探索。
秦逸飞比普通人多了三十年经验。
他自然知道,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
他写了一篇《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们如何破局》的文章。
他在文章开头就大胆指出,若要破解这一难题,就要实行“双循环双驱动”。对内深挖国内市场,对外开拓海外市场。
对内挖掘市场,拉动内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住房改革”和“教育改革”。